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外科围术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应激性溃疡(SU)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9至11月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外科5个科室共270份手术出院病历,调查每份病历围术期使用PPIs预防SU用药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270份病历中138份使用PPIs预防SU,使用率为51.1%;使用PPIs预防SU病历中,50.0%(69/138)患者预防用药无明确指征;PPIs预防用药患者的高危风险因素主要为高龄≥65岁、多发性创伤、复杂手术;药物选择以注射用奥美拉唑为主,占88.6%(140/15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8.1%(155/158);给药频次以每天1次为主,占76.6%(121/158);PPIs预防SU的平均疗程为5.5 d。结论该院外科围术期使用PPIs预防SU用药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宜制订外科围术期PPIs预防SU用药标准,以规范临床用药,进一步促进PPIs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外科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病例,对不合理用药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病例740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218份,占29.5%(218/740)。其中Ⅰ类手术切口病例22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43份,占19.4%(43/222);Ⅱ类手术切口346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127份,占36.7%(127/346);Ⅲ类手术切口17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48份,占27.9%(48/172),Ⅰ类手术切口不合理应用率明显低于Ⅱ类、Ⅲ类手术(P<0.05)。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较好,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低于其他类别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本院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6月出院的757例Ⅰ类切口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7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使用298例,使用率39.4%;无指征用药39例(13.1%);用药频次前三位: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单一用药262例(87.9%),二联36例(12.1%);术前0.5~2.0h给药270例(90.6%)。结论我院围术期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使用药物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6.6%,其中I类手术使用率为96.9%,II类手术使用率为99.2%,III类手术使用率为100.0%。结论我院围术期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联合用药不当,用药时机不佳,用药过度,且标本送检率低,应加强监管,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秭归县中医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素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统计秭归县中医医院2012年1月~12月出院患者的I类切口手术病历168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 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7.6%,共应用7类12种抗菌药物。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噻肟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主要为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用量不合理。结论应加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临床药师适时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16—2018年总计7086例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疗程以及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12.73%降至8.44%;术前0.5~1 h给药率从89.90%升至97.11%;用药疗程>48 h比例从28.20%降至4.96%;一、二代头孢使用比例从66.54%升至83.0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骨科、疼痛科等科室。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需继续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实施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以干预前、后骨科手术出院患者病例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抽取骨一科Ⅰ类切口住院病历,整治前536份,整治后695份,设计手术预防用药调查统计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整治前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64.9DDD,整治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14.3DDD,下降率为78.0%。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为整治前59.2%,整治后为98.9%,用药时机正确率上升67.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整治前为7.39天,整治后为1.25天,下降率为83.1%;人均抗生素的费用从866.33元降至167.23元,药品费用下降率为80.7%。结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骨一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有改善,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用药的合理性与否进行了评价。方法选取治疗的1000例患者的处方单,从抗生素使用的品种、联合用药、合理用药等方面对抗生素在呼吸内科应用进行评价。结果在1000张处方单中有856张处方单子使用了抗生素,其使用率为78.5%。其中相关抗生素的品种主要有32种,并包括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用药频度排序列前三位的为头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结论呼吸内科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途径和时机。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患者91例,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给药和术后24 h后用药的概率相对较高,分别占36.1%、52.7%;其中7例出现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占7.7%,无1例术后感染症状出现。结论严格遵循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于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做好预防用药工作,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再应用抗菌药物经静脉给药治疗,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12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抽查我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60例围手术期患者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68.33%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90%是预防用药,63.33%是术后用药,43.33%用药时间超过10天。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大环内酯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结论尽管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很普遍。医务人员应对用药情况进行定期进行调查,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纠正,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树立起抗菌药物合理化应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就我院619例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期间我院的878例各科出院患者病历,基于《现代医院管理学》书中的标准,结合应用疗程、预防用药、适应症来评估抗生素是否合理应用。结果本组病历中有619例(70.5%)使用抗生素,其中单一用药为55.1%,二联用药为35.1%,三联用药为9.8%。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为使用最多的前三类抗生素。基于抗生素应用疗程来进行评价,7.0%不合理使用抗生素,26.0%基本合理使用抗生素,67.0%合理使用抗生素;基于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来进行评价,11.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27.6%基本合理使用抗生素,61.2%合理使用抗生素。本组有150例为预防性用药,其中26.0%不合理使用抗生素,41.3%基本合理使用抗生素,32.7%合理使用抗生素。结论临床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感染知识宣传教育,合理使用抗生素,还应该将全院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由检验科定期公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不同抗生素对不同切口、不同用药方式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不同作用效果。结果 546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者共有34例,感染率6.23%。三组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中,对Ⅰ类手术切口的感染预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Ⅱ类、Ⅲ类手术切口,在使用效果上,喹诺酮类抗生素效果最佳,与其他的抗生素种类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用药方式上,术前术后分别半量优于术后全量方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术后感染,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手术患者切口引发感染的因素很多,且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和手术的类型不同,均会使抗生素的使用效果不一样,应正确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科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具体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863例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给药法(930例)及改革给药法(93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P>0.05),而改革给药组在用药疗程、用药剂量、用药经费方面均少于传统给药组(P<0.05)。结论采用改革后的抗生素使用方法,不仅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同时能缩短用药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药物资源的浪费及患者经费的支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每月随机抽查出院病历150份进行医嘱点评,2015年1~8月抽取出院病历1200份,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取的120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638份(53.17%),不合理用药的份数有147份,占23.04%(147/638)。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给药频次不当、联用不合理、预防给药时机不合理、无指征用药、随意换药等。结论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需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法规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我院上呼吸道感染(AURTI)患者的用药情况,探讨AURTI患者的最佳用药策略。方法现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间AURTI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患者临床症状、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连用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AURTI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48.33%)、咽喉不适(56.39%)、喷嚏流涕(40.56%)为主。药物种类:抗菌药物(308例,85.56%)、西药抗病毒药物(243例,67.50%)和中成药(213例,59.17%)。给药途径:静脉给药207例(57.50%)、口服给药287例(79.72%)。单一用药患者62例(17.22%),联用患者298例(82.78%)。结论目前我院在AURTI的治疗中存在了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不必要联用的情况,医院应加强医生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规范AURTI的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0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药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临床药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经过观察两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看出,研究组合理使用率(96.4%)较对照组(78.8%)提高(χ~2=13.89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2.4%)明显较对照组(14.4%)低(χ~2=9.357,P<0.05);两组静脉滴注速度过快、重复给药、未单独给药、药物选择不当以及疗程不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304、6.545、1.005、1.565、1.589,均P>0.05),但研究组超适应证用药、使用剂量超标以及用药剂量不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4.571、4.917,均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增强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科学处方分析,规范儿科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门诊药房2012年1月至12月的儿科处方2 140张,统计各项处方指标数据及补充指标数据,采用用药频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用药数为4.68种,注射剂使用率为57.9%,抗生素药物使用率为82.7%,平均每张处方药费为120.38元,中成药使用率为73.8%,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20.1%,注射剂中抗生素两联用药为21.0%。结论抗生素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注射剂使用率偏高,中成药使用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成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通过帕累托图来分析发生ADR的患者年龄、累及器官/系统、药品种类以及不合理因素。结果共收集ADR报告401份,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较多(208例,51.87%),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消化系统(354例,67.82%),品种以理血类中成药(165例,41.15%)为主,不合理因素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45例,38.46%)。结论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ADR影响因素和用药合理性,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病历医嘱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200份出院病历,对病历医嘱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200份病历中合格病历84份,占4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5%;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为100%;微生物学检查百分率为0.67%。结论我院临床用药仍存在不合理情况,需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患者7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192例,第二代314例,第三代217例。统计所有患者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销售金额,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耐药情况。结果第一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静脉注射为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比例相当;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217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头孢他啶不合理用药7例,头孢曲松钠不合理用药9例,不合理用药率为7.3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8例,占8.29%,其中消化系统8例(3.69%),过敏反应5例(2.30%),血液系统3例(1.38%),泌尿系统2例(0.92%);临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平均耐药率为33.67%,对头孢曲松钠平均耐药率为57.64%。结论本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在临床治疗时需充分掌握每种药物的应用方法和药理作用,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