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文标 《银行家》2011,(7):42-45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生效,为两岸经济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在后"ECFA"时代,两岸银行业应抓住机遇,强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两岸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携手推动两岸经济健康发展。两岸银行业合作条件日渐成熟两岸经贸往来发展迅速为两岸银行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两岸银行业合作发展正进入历史机遇期《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金融MOU)的签订与实施,为拓展两岸贸易投资往来和强化经济金融合作开辟了巨大空间,对于蓄势待发的两岸银行业而言,更是提供了一对腾飞的翅膀,为两岸业务合作交流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劲助力。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银行业往来现状与合作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峡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金融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尽管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两岸银行业的合作仍然在曲折中演进、发展。随着台湾对祖国大陆经济依存度的日益提升,两岸银行业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势在必然。文章分析了海峡两岸商业银行往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两岸银行业合作前景,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陆银行或可赴台设点 6年了,两岸银行往来一直处于不对称状态.早在2002年,7家台资银行就己获准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然而.台湾方面却迟迟未允许大陆银行到台湾设点.  相似文献   

5.
后ECFA时期两岸银行业往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U和ECFA开启了两岸金融业往来的正常化时期,两岸银行业往来获得了比WTO框架下更为宽松的准入条件,但尚有很多具体机制有待抓紧磋商落地.后ECFA时期,两岸银行业往来具有制度性、直接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后ECFA时期,去管制化的红利减少,台资银行在大陆的业务开展主要将受到经贸投资的引导效应驱动和区位优势驱动交互作用,台资银行尤其注意用好区域优惠政策和大陆的民企新36条,并在台资银行的大陆区域布局中展现出来.ECFA的签署及其制度化机制的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越经济事务、超越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6.
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中国金融》2004,(5):60-61
两岸金融交流情况。海峡两岸金融交流迄今已有多年。目前,两岸人员往来日趋频繁,金融业务合作和互设机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至2003年,中国金融学会与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合作,轮流在两岸共同举办了九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目前,该研讨会已经成为两岸金融高层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两岸金融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深圳、上海、厦门等地方银行业协  相似文献   

7.
大陆银行或可赴台设点6年了,两岸银行往来一直处于不对称状态。早在2002年,7家台资银行就己获准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然而,台湾方面却迟迟未允许大陆银行到台湾设点。据称,台湾当局有意加速推动开放  相似文献   

8.
ECFA为两岸银行业交流合作搭建了制度化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贸易量和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持续增长,经济关联度和互利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相似文献   

9.
1979-2000年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历史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持续紧张的政治对峙和台海地区激烈的军事对抗,从1949到1978年的二三十年间,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1979年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的经贸往来才逐步发展起来。并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长。根据统计,截止1997年,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台湾当局从2001年6月开始被迫加快调整相关政策,长期以来阻隔两岸金融业往来的“坚冰”开始融化,这给大陆地区商业银行扩大对台金融业务带来契机。文章立足工商银行的角度,从概述台商在大陆投资现状入手,在归纳出目前工行在拓展台资企业金融业务中存在的六大问题之后,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快制度创新、调整营销策略、打造人才队伍等方面探讨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台湾即将加入 WTO,尽管双方在金融发展程度与开放程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岸在自由化、国际化的浪潮中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同时,都同样面临着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在新世纪中不断加强闽台银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岸银行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岸金融的安全与稳定,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但从两岸政治经济关系的现状来看,寄希望于加入 WTO后台湾政府在短期内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要加快商业银行的创新步伐,以创新规避台湾当局的管制,积极推动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  一…  相似文献   

12.
席钰 《中国金融》2013,(18):43-44
随着两岸货币清算体系的建立,两岸货币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极大促进了两岸间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两岸货币合作进入直接合作阶段两岸货币合作主要是指两岸货币监管部门就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兑、结算等业务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自1987年以来,伴随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不断发展,两岸货币合作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两岸银行业的发展与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两岸经济金融的整体协作和发展水平。本文在总结两岸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历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两岸银行业主要市场特征,采用集中比率指标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对两岸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大陆银行业市场垄断程度有所减弱,市场竞争程度逐步增强;台湾地区银行业的竞争度较高,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在集中度与市场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背景下,两岸银行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交流合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MOU和ECFA的签署和实施,消除了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制度障碍,为深化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两岸可在MOU和ECFA的框架下,通过建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拓宽两岸银行业务合作领域,加强两岸金融人才培养合作等,实现两岸银行业的对接与发展,从而推动两岸经济金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法,分析了2004—2011年期间两岸银行业的技术效率、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大陆银行业的技术效率低于台湾地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陆银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基于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存贷比水平提高、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资金集聚有利于改善两岸银行业的表现。近年来,两岸银行业的生产率表现皆有所改善,但大陆表现好于台湾。基于系统GMM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生产率变动有负持续性现象;两岸银行业资产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存在最适规模;东部地区的银行生产率改善比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银行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银行业区域集聚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来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闽台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峡两岸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等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两岸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强金融合作的迫切性日益凸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作为两岸金融合作试点的天然优势。加强闽台金融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目前闽台金融合作尚存在局限性,应积极争取闽台金融合作试点的政策支持,推进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加强闽台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合作,并加大对台企业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7.
MOU和ECFA的签署和实施,消除了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制度障碍,为深化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两岸可在MOU和ECFA的框架下,通过建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拓宽两岸银行业务合作领域,加强两岸金融人才培养合作等,实现两岸银行业的对接与发展,从而推动两岸经济金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社会里,跨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必然带来相应的资金流动,从而衍生对两地贸易结算、资金汇兑、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这是经济、金融互动的客观规律。自祖国大陆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规模不断扩大,两岸贸易额自1979年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05.33人美元,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地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至今,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企业已将近5万家,累计合同投资金额497.44亿美元,实现到资272.66亿美元,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占台商对岛外投资的首位。而从祖国大陆吸引外商投资的来源地看,台湾则仅次于香港、日本和美国居四位,按理,如此密切的两岸经济联系必然相应的要求两岸金融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为两岸经贸互动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发挥金融的核心与枢纽作用,然而,反观两岸交流合作的现状,我们却发现由于台湾当局的人为限制,目前仍处在低层次的间接的状态,严重滞后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1)两岸不能直接通汇,两岸贸易结算与汇款通过第三地(如香港)间接进行。台湾当局直到1994年到允许100万美元以下的汇款不必经第三地转汇,祖国大陆地区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不必再通过第三地银行转开,但由于金额限制太严,实际意义不大,据台湾有关银行业人士估算,目前在祖国大陆的台商资金融通大约有50%是通过两岸地下机构进行的。(二)两岸金融机构不能直接进行业务来往,台湾地区银行只能通过海外分支机构与祖国大陆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往来,1995年之后,台“中央银行”虽开放台湾地区银行离岸金融业务部分与祖国大陆银行海外行进行业务往来,但仍未突破间接性质,(三)海峡两岸的银行不能彼岸设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去年台湾当局虽然一度迫于外界的压力,开始在内部酝酿开放银行业到祖国大陆设立办事处,但至今一这政策仍未松动,两岸金融交往的严重滞后已给两岸经贸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和阻碍,两岸汇路不畅给贸易结算和台商资金汇出入增加了不必要的环节,抬高了台商资金营运成本,也导致地下通汇网络的盛行,对两岸的金融监管和金融秩序不利;台湾地区银行的许多重要客户-台商都到祖国大陆投资发展,而银行本身却不能到祖国大投设立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既不利于台湾岛内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限制了祖国大陆台商的融资渠道,不利于台商的经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台湾金融运行实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台湾经济陷入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岛内经济景气低迷局面,台“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年内连连降息。台湾银行业贷款坏账居高不下,盈利大幅下降。台湾当局称2001年为“金融改革元年”,加快金融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年内股市动荡,汇市下挫。两岸金融往来扩大。  相似文献   

20.
舒雄 《上海会计》2009,(7):34-38
海峡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达成引起了两岸经贸、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新台币和人民币涌入对岸,两岸之间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十分迫切。金融合作滞后已成为两岸经贸和人员交往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回顾了两岸经贸往来和金融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探索,对不同货币清算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两岸货币清算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