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05年9月1日,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公司生产的“同大“牌海岛纤维合成革榜上有名.2005年底,该公司开发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还获得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中国纺织》2006,(1):68-71
2005年9月1日,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公司生产的"同大"牌海岛纤维合成革榜上有名.2005年底,该公司开发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还获得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基本信息出版发行:中国纺织出版社作者:张大省王锐出版日期: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开本大小:32开页码:378页定价:28元内容简介本书以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为线索,分析介绍了超细纤维发展的历史沿革;直接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复合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共混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超细纤维制造的关键设备;超细纤维织物染整;以及静电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的研究工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对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UHMWPP)/UHMWPE共混冻胶纤维结晶性能、热学性能、形态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HMWPE含量的增加,共混纤维结构具有更好的连贯性,并显示出较好的热学性能;当UHMWPE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虽然共混纤维的热学性能下降,但在共混纤维中呈现出明显的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超细纤维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讨论超细纤维的三种主要生产技术,并分析超细纤维优良的性能及其作为高档时装面料、功能性材料等方面的用途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科技专题     
“海普超棉纶”超细纤维研制成功一种超细纤维——“海普超棉纶”已由上海第十七棉纺总厂和东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成功,目前由上海市联合产学研办公室等单位向全国做技术和市场推广。重量仅1克的“海普超棉纶”纤维,其长度可以绕北京和上海一个来回。用这种超细纤维制成的超棉纶纱,其物理、化学性能发生巨变,比棉花还轻;导热系数为6,比羊毛还低,其保暖性能也强于羊毛;同时具有天然抑菌作用。上棉十七厂用这种超细纤维开发的“浪思奇”超棉纶内衣、浴衣、T恤等产品,其保暖、吸水、导湿、快干、抗菌等性能均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7.
大市场小生产 超细纤维合成革——这名称并不为消费者所熟悉但是事实上超细纤维在产业用布,服装鞋材等领域运用颇广。据山东同大公司闫瑞平经理所说真皮可以运用的领域都可以用超细纤维。而超细纤维出现的最大意义也莫过于可以取代真皮,超细纤维合成革的仿真皮及其他相关性能的突破.可以大规模取代真皮。这为解决真皮资源缺乏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子。目前一些世界著名品牌如阿迪达思锐步耐克的运动鞋,均采用超细纤维  相似文献   

8.
超细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差别化纤维的一种.是高技术的产物。由于纤维细度变细.使纤维的许多性质发生变化.并使织物的各种特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超细纤维的性能以及对织物特性的影响.并概述了超细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提高PA/PP合金综合性能的方法,重点讨论了PA/PP合金的形态和性能的关系,一些无机改性剂在PA/PP合金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给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展望PA/PP合金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己内酰胺(CPL)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PA6(尼龙6)纤维和工程塑料。PA6纤维广泛应用于纺织、帘子布、地毯等行业;PA6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包装薄膜等行业。  相似文献   

11.
聚酰胺(PA,俗称尼龙)是五大工程塑料中消费量最大、品种最多、资格最老的一种。PA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强度高于金属,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性、阻燃性及自润滑性,而且容易加工,摩擦系数低,也适宜玻璃纤维及其他材料填充。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包装、机械、运动休闲及日用品等领域。聚酰胺纤维由于聚酯等纤维的竞争而增长放慢,但由于工程塑料非纤维用途的拓展,聚酰胺工业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非织造布已经在妇女卫生用品、儿童和成人护理、医疗等即弃产品中广泛应用。许多纺织纤维可以应用于即弃产品中非织造布的生产,主要有PP纤维、复合纤维(PE/PP、PE/PET)、木浆、粘胶、棉、涤纶PET等等。当今,复合短纤维和木浆纤维在卫生和医疗非织造布中的应用正急剧增长,中国除了某些特殊复合短纤维和木浆纤维需要进口外,大部分非织造布用纤维国内都有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一、国内外现状 复合超细纤维是当今差别化纤维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它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许多日本公司用复合超细纤维生产了大量的高档产品,如人造麂皮、高密防水透湿织物、仿真丝面料、高性能洁净布、运动服装面料等。此外,韩国和台湾也相继开发出0.15~0.3旦的超细纤维,目前已有很多超细织物问世。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国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后,积极推广应用,目前在国内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生产的品种有橘瓣形、星形和米字形等裂片型超细复合纤维。除了提供复合超细长丝、短纤维的工艺技术服务及产品开发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还能生产主机设备及进行工程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内管道工程应用中3PE涂层的剥离现象,对国内外3PE涂层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涂层结构、原料指标、涂层工艺评价、涂层表面要求和质量检验方面,分析涂层修复范围和修复材料的差异,比较国内外3PE防腐涂层的技术规格和标准修复工艺。研究了环氧涂料、表面要求和长期阴极剥离对3PE涂料质量控制的影响,描述将来需要改进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江苏华亚化纤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建设厂房、公用工程用房和仓库,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采用熔体直纺技术,年产超细旦差别化、功能化及高模低收缩产业用纤维30万吨。其中,年产超细旦差别化、功能化纤维20万吨,工业用专用原料10万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纺织》2004,(5):158-158
含碳双组分聚酯导电纤维-Unitika纤维公司拥有双组分纺丝工艺,新型聚酯高导电纤维Megana 5即通过该工艺形成的特殊的聚合物,是一种含碳双组分长丝。其电阻率为8×105 Ω/cm,导电率比常规导电纤维高2个数量级。它主要用于制作特殊环境下的制服,包括半导体厂清洁室内使用的清洁服、抗静电材料。普通情况下,防静电功能是通过在织物表面涂上亲水树脂或纺入部分导电纤维形成的,Unitika公司销售的导电纤维的电阻率已达到3×107 Ω/cm,而这种新开发的Megana 5可满足半导体生产厂商更高的性能要求。普通纤维的电阻为107-108Ω/cm。为提高导电率Unitika公司在聚合物中加入具有导电性能的高浓度碳,并通过严格排列导电碳粒子使之成型,导电纤维从而获得较高的稳定性能。该截面有呈三叶状排列的碳粒子。这样即使在低于1%的共混率下也能获得抗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17.
T/C混纺织物曾经在纺织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穿着需求的不断提高,常规的T/C混纺织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国内生产较多的T/C混纺织物,主要是混纺比有65/35,35/65,25/75。涤含量高,织物挺刮,耐用性好,但是手感硬,不透气;棉含量高,织物吸湿性强,穿着舒适,但是织物易皱,耐用性差。由此,衣着服用性能更好的超细纤维应运而生。超细涤纶是″新合纤″的一种,特点是纤度细、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弯曲刚性大、具有微孔结构的特征,克服了涤纶不透气的缺点,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超细涤纶织物比普通涤纶织物更柔软…  相似文献   

18.
涤纶织物超细纤维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技术存在操纵缺陷,常常导致色差.文章科学地研究了超细涤纶的生产工艺,分析了标准机器设备的纤维粒度和取向度,找出了色差造成的缘由及防止办法.  相似文献   

19.
涤纶仿真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是近二十年来纺织行业最活跃的研究课题。在涤纶仿真技术中如何提高产品的透气性和排湿(气)性,如何改善产品的手感,使其具有“丝”一般的手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而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技术是减小纤维的细度,即实现超细旦化。纤维的细旦化固然可以增进织物的透气和排湿(气)性,但也给其染色技术带来了难度。与普通的涤纶纤维比,超细涤纶纤维的染色性能具有上染速度较快,匀染性较差、比表面积的增大、染料用量增大和染色牢度变差等的特点。正是由于细旦涤纶纤维的这些特点,必然对其染色的匀染性、染色深度、染色牢度等…  相似文献   

20.
差别化纤维一般指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变性得到的,在服用性能上有较大创新或具有某种特性且与常规品种有明显差别的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一般包括超细纤维、异形纤维和复合纤维等。目前,市场流行的高档化纤面料,大量选用多功能、多组分的新型纤维,如细旦、超细旦、四异(异纤度、异收缩、异截面、异材质)、中空等差别化纤维,以满足在防污、防水、透气、高仿真等方面的功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