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日本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严格地讲,日本的国有企业只是其“公企业”的一部分,所谓“公企业”一般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所有,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企业性事业体。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历程大致如下:1、第一次民营化。1880—1890年的10年间,日本工业化初期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可简要地称为“国有企业的拍卖”。日本的国有企业创建于明治政府时期,明治政府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在当时的资金、人才、国民意识等诸方面尚不具备建立和发展私营经济时期,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到1880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明治政府出台了《工厂…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伪满十四年史(1932—1945年),若从“满洲经济建设”角度考察,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满洲第一期经济建设”时期(1932—1936年) (2)“满洲第二期经济建设”时期(1937—1941年) (3)战时经济体制时期(1942—1945年) 此种三分法,分别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为不同时期的上限,不言而喻,这是与宗主国日本相联系在一起的。但若从日本的“对满”要求观点出发,尚可以按如下的二分法分为两个时期。按日本统治“满洲国”基本目的,在于建立“日满一体”的国防自给自足经济方面,无何变化,在此大前提下,此项见解认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以粉碎“四人帮”后的政策转变为契机,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六十年代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主要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日本垄断资本的政治经济动向的,而这种研究又是对日本的工人运动和政治运动曾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实行“四个现代化”政策以后,中国对生产力结构的关心加深了,开始从生产力分析的观点阐明“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日本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第一次成为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战后的日本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笔者认为,经过长期稳定增长之后,如今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难点。这些难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今年、明年乃至一定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汽泡”经济影响余波未尽1992年7月25日,东京股市暴跌,创历史记录。这说明日本“汽泡”经济影响尚没有完全消除,日本经济难于立即走出“不振”的谷底,步入新的增长时期。自从1986年开始,日本经济步入稳定高速增长时期,同时“汽泡”经济也进入狂热时期。“汽泡”经济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地价暴涨,远远超出实际价格运转规律范畴。据统计,1985~1990年,东京商业地价上涨1.8  相似文献   

5.
日本“冒险企业”,是指日本中小企业界出现的以开发尖端技术和提供特殊技术服务为主,在投资上须冒较大风险的企业。本文拟就日本“冒险企业”之概貌作一番分析。一、日本“冒险企业”产生的经济背景七十年代日本国内外经济发生的状况是“冒险企业”产生的诱因。首先,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状况使得日本大小资本的对外扩张遇到阻碍。它一方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垄断资本采取了所谓“解散财阀”的措施,使日本垄断资本的统治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美国垄断资本的重新扶植下,在资本主义规律的作用下,生产又高度集中起来。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大型企业合并的高潮,即所谓“大型企业合并”时期。合并后的大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大企业,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先后在经济恢复时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以及1985年“广场协议”后,出现过三次“外资企业高潮”。近年来,正当人们因平成不景气而对日本经济走向议论纷纭之际,外资企业却开始活跃起来,进行再投资和新进入日本的外资迅速增加,因此,日本外资企业经营者协会事务局长,“人与企业研究所”负责人岸永三称,“从半年前开始,已进入战后第四次外资登陆期”。这一动向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即1945~1955年的恢复发展时期,1955~1973年的“高速增长”时期和1973年以来的“低速增长”时期。纵观其经济发展速度,实居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之首位。究其原因,科技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日本学者康津在《日本科技革命的道路》中的计算:在1951~1970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有45.4%是技术进步带来  相似文献   

9.
把工业发展同国民消费结合起来,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日本在战后初期是以基础工业为先导的,那么在“高速成长”时期,便是以为满足国民消费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六个新兴产业为先导的。日本在“高速成长”时期以重、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企业文化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角度看,日本是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国家。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忠诚集团主义的劳动观”等。日本企业文化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陈旧规范,注入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使日本企业文化大大优于西方,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日本经济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与新加坡急起直追之下,东京的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已岌岌不保,成为日本金融界最近最热门的话题。日本的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也纷纷载文评说东京金融市场出现“空洞化”、“国际地位日趋下降”、“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应进行有关改革”等等问题,在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成本高,规定严,许多外国企业的股票已经中止在日本上市,外国企业在日本发行债券的家数也在锐减当中,更严重的是,愈来愈多的日本企业也对自家的证券市场失去信心,转投海外市场怀抱。  相似文献   

12.
“冒险企业”是以新技术为武器向成败未卜、风险很大的领域发动进攻的企业。据通产省的标准,凡是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额50%以上,总资产在5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可称为“冒险企业”。现在日本究竟有多少“冒险企业”,尚未有确切统计,有的说有500多家,有的说1,000多家。尽管其数量不大,但声势很猛。《东洋经济》等权威性刊物把“冒险企业”的出现看成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将对日本的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不少报刊声称目前日本出现了一个“冒险企业热”。“冒险企业”之所以如此受青睐是因为它们以开发尖端技术和提供特殊技术服务而著称。  相似文献   

13.
综合商社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日本财阀的中枢产业。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又成为日本企业的对外窗口,积极引进技术和进口原材料,为日本制成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日本企业向海外市场进军。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发展和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及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发展,综合商社已成为资本雄厚、经营国际化综合化的跨国企业。进入80年代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与综合商社的经营方式有明显的差距,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不稳定。随着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1)产业结构由“重、厚、长、大”型结构向“轻、薄、短、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中性”角度观察,日本企业“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高度亲和”是不争事实。客观面对这一事实可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日本“广泛引入,辩证吸收”的内隐文化从宏观上铸就了日本企业兼顾“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背景。微观上看,企业财团内部体现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家族式”伦理关系。在运营理念上,严格遵守“在道德人性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人性”准则。在企业运行方式上,加注较强烈的道德色彩。这些经验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15日至16日,日本川日中友好基金会与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日企业经营管理上海研讨会”。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北京、上海、河南的部分企业厂长(经理)约8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计委副主任盛树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马仪、上海市市长黄菊、副市长顾传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岳枫和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委员长笹川阳平、日本代表团团长牛尾治朗先生到会并讲了话。研讨会本着促进中国企业改革和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目的,由日本方面着重介绍了国铁和“NTT”进行改革、实行“民营”的经验。现将研讨会情况简报如下。一、国营改民营在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上,日本“国铁”和“NTT”(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繁荣高涨时期,企业界出现横向联合、分散经营,组成企业集团的趋势。到70年代,企业集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经济联合体,同时有许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大型企业组成的集团,出现“共存共荣”的局面。 TQC型式的新发展 60年代初,日本在推行统计质量管理(S Q C)的基础上,接受了美国菲根鲍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T QC),根据国情,发展具有日本特色的全公司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当权者认为,日本正处在“从传统岛国走向世界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使命已经基本结束”,开始从以往“模仿和追随的文明开化时代”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在这一时代,日本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国际国家日本”。现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执政以来,曾多次强调指出:“实现国际国家日本是现代日本的最大目标”,是日本“制定并推行一切世界政策的出发点”,必须“为实现向世界开放并同世界一起前进的国际国家日本而竭尽全力”。实现“国际国家日本”,已被确定为自民党及其政府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是日本国家利益优先延伸和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交汇区。日本基于“贸易立国”战略推行“资源外交”,派驻东南亚的日本出海企业承载着国家战略目标,它们在日本与东南亚外交关系的重塑中生成了日本海外利益的关键载体。由此,日本在东南亚的海外利益主要围绕出海企业展开,包含了企业自身的具象海外利益和所承载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抽象海外利益。同时,日本通过出海企业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联动实现海外利益拓展与保护的同步推进。具体而言,日本形成了着眼出海企业内部引导的“预防式”和出海企业外部助力的“反馈式”两种有特色的海外利益保护方式:前者主要体现在引导出海企业遵循系统规范流程、持续提升内部能力和确保关键利益的信息安全,后者则体现为以判别自然灾害情况、推动基础设施输出和运作“官民协同”模式助力海外利益的拓展及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日合办事业”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旧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方式。1914—1918年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是“中日合办事业”的重要区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所谓的“中日合办事业”,通过资本输出、政治渗透、军事威胁、资源掠夺等手段攫取侵略利益。剖析这一典型,有助于揭示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方式手段,深刻认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实质危害。  相似文献   

20.
引进“市场”扩销 在商品经营中,不少企业讲究急功近利,追求立见效果。其实,当产品缺乏销售市场时,可以引进“市场”。日本原本没有过“情人节”的传统。50年代初,日本一家巧克力公司利用当时日本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心理,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引进“情人节”,终于使“情人节”在日本落户。现在,每年2月14日“情人节”,日本青年互赠巧克力已成时尚,该公司销售量高达16万吨,销售额450亿日元。 引进“市场”,实际上就是培养销售习惯,通过企业非产品竞争的手段,创造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日本引进“情人节”,带来了巧克力市场扩展,正说明了非产品因素竞争的道理。因此,在“柔性”竞争中,企业要选择战略方向,并持之以恒,以实现长期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