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通过改进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协整检验和基于误差修正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后得出了我国国债投资效率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计划与市场》2002,(11):1-1
在拉动CDP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投资有经济增长“龙头”之称。近年来,在国债项目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预计今年全年投资将比上年增长16%左右。  相似文献   

3.
扩大就业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大财政对公共项目投入,既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又能刺激需求,带动社会投资,间接促进就业。我国自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国债投资6年拉动GDP增长约10个百分点,至少创造了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国债效应的研究,集中于国债对投资的影响,较少论及国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然而,国债对消费的影响同样重要。居民可能将国债作为金融财富,也可能认为国债对应着未来的税收。国债对消费的影响,取决于国债在居民的预算约束中是作为财富还是作为预期的未来税收而存在。若居民更多地将国债作为一种金融财富而不是未来税收,则国债促进消费增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反之,则形成“李嘉图等价效应”所描述的金融挤出效应。通过对1985~200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作者发现我国国债呈现出较强的财富效应。但是,这一财富效应却是与国债存量相关的。若公众的信心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将迅速下降。这就要求国债政策的淡出只能是渐进的,以避免对居民消费造成较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李秋萍 《商场现代化》2007,(28):260-261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做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但随着国债的大规模增发,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不利因素,国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增发国债投资对经济的正面及负面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国债投资的可持续性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调整国债运作机理 增强拉动经济的力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增发国债来拉动投资需求,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外的一些人认为,我国财政承受债务的能力有限,增发国债的余地不大,而我认为,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财政的债务承受力,而在于运用何种思路和机理来看待从而运作国债。本人的基...  相似文献   

7.
储蓄国债是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纳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的国债。我国自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储蓄国债,2006年推出电子式储蓄国债。早期我国的储蓄国债深受个人投资者青睐,排队抢购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个人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储蓄国债的销售热度有所减退,结构性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对现行的储蓄国债发行、销售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挑战。本文拟借鉴英、美等国储蓄国债发行与管理的成熟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储蓄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扩大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四年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后,经济仍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出现长期化的趋势。然而积极财政政策是不能被当作长期政策来使用的,理由如下:1、国债投资效益逐渐降低。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并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发行5100亿元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孙凡 《中国市场》2012,(40):78-80
发行国债,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我国国债的发行数量历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储蓄、GDP、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赤字等。  相似文献   

10.
兰宜生 《国际市场》2011,(10):16-21
2011年7月至8月初,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国债上限展开的激烈争斗,吸引了全球目光,也绷紧了中国的神经——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人,美国国债的风吹草动牵扯了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这种被动处境,盖因进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而造成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往往忽视了进口的重要作用,导致贸易顺差规模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在缺乏战略性国家投资方略和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巨额外汇储备转变为美国的长期低息贷款,在债市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困局,关键是减少以至消除贸易顺差,大规模增加进口。尤其是在现阶段,扩大进口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行国债是我国弥补财政收支赤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国债管理存在目标不清、市场混乱、规模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应该通过明晰管理目标、促进国债利率市场化、完善投资主体与国债偿还方式等措施来优化国债管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国债发行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本文选取了GDP、财政收支等几个宏观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这些宏观变量对国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国债规模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地方国债投资对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国债投资绩效评估,对合理监督地方国债投资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地方国债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估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提高地方国债项目的投资效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国债发行的增长是必然的。本文采用ADL模型、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国债与我国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对财政收入的滞后弹性比较小,对增加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效应不高,应该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和扩大投资。受此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地方政府债务也增长迅速。为此,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强劲态势为全年投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半年支撑投资增长的国债项目投资,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以及工业性投资,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将比去年有所加快。达到13%以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国债和国债回购的风险收益特征出发 ,提出国债回购套利的投资策略 ,并分析了该策略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在我国市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高增长良好运行状态,作为国债期货市场依托的国债现货市场也得到长足发展,加之保值国债的取消以及国债市场的规范管理,这些都为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认为目前我国重推国债期货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重新完善国债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持续的顺差以及外国企业对华投资使得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管理遵循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这些外汇储备的管理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由于中国和美国经济上的往来以及美元的霸主地位,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而这些美元储备大部分都是投资于美国国债。这样的做法可能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敞口风险,也会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影响。首先剖析了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大小及其动因,并论述了相关的金融理论,从持有国债到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汇率的传导途径进行分析,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以降低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对扩大贷款,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实行投资税收抵扣制,对积极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给予税收优惠;大力发展社会资本的中小银行,同时鼓励民间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发展,放宽资产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的一些政策,调整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结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型,则在未来的三四年中,失业率可以从目前的年10%-11%下降到5%-6%,国内消费增长率从目前的8.5%左右提高到年12%-13%,消费物价走出持续低迷,并且GDP每年以8%的速度再增长三到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