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灾频频袭来,一次次警钟被敲响.继今年初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给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后,"5·12"又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建立我国自然灾害巨灾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张钰涵 《时代金融》2013,(27):147+149
近些年,我国诸如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等自然大灾害频繁发生,给国民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补偿模式。根据目前国内现状,人们纷纷对应对巨灾方式进行了研究,详细阐明了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险政策,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巨灾保险基金都是巨灾保险的有效运作形式。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努力提高自然灾害损失的保险补偿率,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如何运用金融工具管理巨灾风险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应对巨灾风险的三种金融工具,并比较了其优缺点,最后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分析了这三种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是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巨灾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提高,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例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能否及时妥善地处理各种突发灾情,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灾害、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保险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理赔,但保险赔付的数额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很小,保险赔付率远低于36%的全球平均水平,保险机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加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完善巨灾保险体系,提升保险在国家巨灾救助体系中的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熊鹰 《中国保险》2005,(2):12-15
2004年,先后4次飓风横扫美国加勒比海地区,损失560亿美元,保险理赔高达270亿美元。去年日本遭遇9次强台风和一次6.9级地震,总损失414亿美元,其中保险理赔就超过了一半。我国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损失2484亿元,保险赔偿仅30亿元。  相似文献   

7.
3月4日,一场自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特大暴风雪侵袭了辽宁,其中沈阳市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暴风雪中,沈阳市政府连发紧急公告,甚至采取了交通管制和单位放假、学校停课的非常措施。特大暴风雪给交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课。在这场特大暴自然灾害中,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从容应对,承受住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上海保险》2008,(7):5-9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损失,为此,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救灾抗灾、灾民安置、灾区防疫、灾区重建等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巨灾保险的经验,在我国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日本巨震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级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巨灾再保险体制正在发挥作用。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巨灾频发且损失严重的国家,巨灾保险严重缺失,巨灾损失补偿模式局限于政府的无偿赈灾与救济,保险和再保险业的承保能力十分有限,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制己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巨灾保险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建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干旱、洪涝、低温冰冻、暴风、滑坡、农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即巨灾时有发生。在巨灾风险管理措施中,保险具有其他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各国政府以及学界已经取得一个共识,应对巨灾的科学方法应从以灾后抗灾救灾为主转变为以巨灾风险管理为主,在这一理念下,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巨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国家财政为后盾进行灾后救济的救灾体制,这种以政府无偿救济为主体的救灾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由于地震带来的危害巨大,因此本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地震灾害这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灾前和灾后风险分担体系,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巨灾损失的规模往往大大超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救灾资金,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给低概率高损失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提供了机会。在探讨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的背景、性质和作用基础上,运用修正的Wang两因素模型,以河南省洪灾为例对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慈善巨灾债券可以成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一种有效替代工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巨灾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在2008年就经历了两次特大灾害。但我国保险业在巨灾保障中却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居民风险意识不足,投保不积极的因素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巨灾风险本身具有突发性和强破坏性的特点,保险业难以承担,导致保险产品供给不足。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石兴 《上海保险》2014,(2):27-30,43
我国是世界上巨灾种类多、巨灾风险高、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至今,我国经历了7次巨灾事件。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定西的6.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全面发挥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的作用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我国自然灾害对于种植业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其次,对中国目前的巨灾补偿体系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中的缺点与不足,随后,详细分析了我国巨灾风险的分散途径;最后,得出了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类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明显加快、强度明显增加,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以2010年为例,就相继发生了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波及全国东南西北的洪涝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极大影响。为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历年来各级  相似文献   

17.
陈小萍 《时代金融》2013,(9):249-251
随着保险/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逐渐融合发展,两个领域的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彼此的业务。金融中介机构积极涉猎可保风险和保险市场业务,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则例行地参与金融风险相关活动。这种融合为巨灾风险管理带来了非传统解决方案:巨灾证券化和巨灾衍生品。文章通过对中国实施资本市场非传统巨灾风险管理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分析,试图对中国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和融资机制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现状:江西省保险业抗洪救灾预计赔付金额巨大今年以来,江西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114个县(市、区、开发区)共1513个乡受灾,受灾人口1871万人,32个城镇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1483千公顷,倒塌房屋近16万间,损坏水库1463座、堤防1万余处、护岸1.77万处、水闸6680座,直接经济损失达502亿元。面对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省保险业快速反应,高度重视,把防汛抗洪、防灾救灾、保险理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了防灾减损和抢险施救工作。据统计,截至8月15日,全省保险业共受理报损案件8027件,估损金额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损失大的国家。对巨灾保险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巨灾的特性,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极大,因此对巨灾再保险有很大需求。通过建立资产、负债和利率模型,根据我国洪水、暴雨损失程度和频率拟合关系式,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别计算有无违约风险和发行巨灾债券的巨灾再保险费率。通过计算结果看出,发行巨灾债券能够降低违约风险,提高巨灾再保险费率,增加巨灾再保险合同的价值。同时,还考虑了资产负债比、免赔额、债券价值与负债占比对巨灾再保险费率的影响并得到合理结果。本文根据我国洪水、暴雨实际发生情况,从资产负债管理视角研究巨灾再保险定价问题,对于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再保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晓翾 《上海保险》2007,(7):28-29,24
巨灾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统计显示,2006年是自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台风“珍珠”、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台风“格美”、“派比安”等接连袭击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