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平 《魅力中国》2010,(18):105-105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多媒体教学、问题设置、热点挖掘、活动开设等几个方面浅谈历史情境创设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穆天珍 《魅力中国》2010,(7X):339-339
<正>目前,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仍是以传统教法为主,教师包打天下,以讲代教,以教代导,教师重知识的传授、重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但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动手动脑,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同步,甚至脱节,学生  相似文献   

3.
张爱兰 《魅力中国》2009,(29):71-71
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谭玉金 《魅力中国》2013,(5):234-234
初中生历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相似文献   

5.
赵丽娟 《理论观察》2003,(6):114-115
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讲求教学艺术,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
张庆力 《魅力中国》2009,(17):88-88
做为一名历史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遨游历史世界,我想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一定是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历史课上的感觉一定是轻松快乐的,学生上历史课的劲头一定是十足的!更别说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提高了!有了轻松快乐的历史课堂,枯燥、厌学、负担这些词语,是  相似文献   

7.
赵丽娟 《理论观察》2000,(1):110-11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映最多、困难最大的莫过于记忆纷繁复杂的起义、战争 ;各类繁多的条约、章程 ;拗口别扭的人名、地名 ;交错混杂的历史年代。对于这些 ,除了强调必要的死记硬背外 ,更应注意增强学生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王淑欣 《魅力中国》2010,(15):84-84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为作者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运用媒体组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航向的最好教材。可是。历史所叙述的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像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那样可以通过实践而真实地再现。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主要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和聆听教师讲授。所以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比较抽象、死板和枯燥。加之多年来,有些教师总以为所谓历史教学就是教师把史实传给学生。学生记住史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学明 《魅力中国》2014,(5):208-208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无疑是教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历史学法指导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本文就历史学法指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开发,压抑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如今的历史教学不同往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开发对于学生来说是更加实际与必要的。学生的学习包括很多方面,既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包含学生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多方面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许铭 《理论观察》2009,(3):125-12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历史教师的时代使命。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时俱进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和内容、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石延德 《发展》2010,(10):145-145
所谓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对历史人物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关系到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也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究竟应该从何入手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具体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潘永平 《发展》2008,(10):94-94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  相似文献   

15.
孟繁蕾 《魅力中国》2010,(3X):108-108
伴随着历史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推广和使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将更加重要,同时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要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我们应当看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其中所谓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再体现。因此,教师除备教案外,还应"备学生",即备学案。  相似文献   

16.
王海涛 《魅力中国》2014,(15):208-209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高中历史的具体化教学。由于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具有时空距离所产生的丰富性、神秘性和唯一性等特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带着兴趣去了解、回顾过去的历史。由于历史是无法被覆盖的,教师让部分历史以信息技术独有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合理地、科学地范围内接触历史,感受到历史最真实的存在。传统模式下的历史教学中能够使用的教学材料非常有限,一般都是在备课的时候通过有限的辅导材料与教学教材进行,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于抽象、单一,枯燥的历史知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17.
徐倩 《黑河学刊》2013,(12):145-146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通过学生的"问"带动学生的"学"。如何让学生敢提问,想提问,会提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转变观念,为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完成时代赋予历史课堂教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科的严肃性体现在对史实的求"真"上,然而,要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则还要体现对史实辩证认识与科学探究的"活"上。这就要求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达到认识历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谢建丽 《魅力中国》2013,(14):208-208
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建华 《魅力中国》2014,(23):140-140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但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让学生操作的教师代替了,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讲解了。教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才能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控制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