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投资,且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抑制作用更强。不同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存在异质性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影响较大,汇率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2020年是不确定性事件频发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混乱的美国大选等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的政策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201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心理关口,但是外汇市场情绪、国际收支、结售汇、企业财务操作均保持稳定,人民币在快速贬值后企稳。本文认为,2020年人民币汇率短期将随疫情形势变化波动,全年有望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但须警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其他地区蔓延、蝗灾等事件推升全球经济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美元指数持续攀升的极端情形出现。  相似文献   

3.
疫情不会对离岸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性冲击。长期看,经济基本面仍将是离岸人民币汇率的主导。2020年春节前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影响,市场避险情绪急剧升温,美元/离岸人民币由一月最低的6.8450一度升至7.0568;此后,随着疫情得以控制,美元/离岸人民币有所回落。展望后市,笔者认为,离岸人民币汇率虽然短期内会因疫情的影响而承压,但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仍将是其主导。整体而言,离岸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近期,新冠肺炎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了一定冲击。1月21日疫情显著扩散之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86快速回升到春节假期后的7.01左右,收回了此前因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带来的升幅。疫情冲击下,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担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长造成冲击。鉴于疫情对消费、运输及企业开工的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将受到较为明显的拖累,全年GDP增速也会受到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2020年下半年,在境内外差异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表现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强势升值,逆转了上半年的疲弱表现。人民币避险和投资属性不断得到强化,跨境资本流入增多。考虑到2021年支撑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因素均未发生趋势性变化,预计2021年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强势。未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和金融账户将主导国际收支变化,贸易效应将弱于金融效应,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短期波动性将增大,相应地,资本流动管理和货币政策调控也应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政府以迅速有效的手段成功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同时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回补消费和启动投资将带动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得到恢复,下半年中国经济也将有望加快发展。第二季度经济有望恢复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考验和压力。今年1~2月工业生产、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投资和出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3.5%.  相似文献   

7.
总体情况     
《中国外汇》2020,(7):55-57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2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142亿美元综合考虑远期、期权等其他供求因素,外汇市场总体供求状况基本平衡。2月份,我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96亿美元,较1月份增长5%。在此基础上,我国外汇储备保持基本稳定,规模变动主要受汇率折算、资产价格变化等估值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汇率预期平稳。  相似文献   

8.
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过程中,各国均进行了货币政策调整。欧洲和美国均采用超低利率政策,期望通过“以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刺激消费和投资以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构建内含传染病(SIR)模型的DSGE模型,刻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渠道,进而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常规货币政策机制下,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总需求冲击与总供给冲击引起宏观经济衰退,具体表现为产出、消费和就业减少以及通胀下降,且这一衰退具有较强的持久性。第二,超低利率政策下,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宏观经济“呆滞性”衰退,即产出、消费和就业表现出永久性减少;同时,这一冲击还引起通胀上升,使宏观经济呈现“低产出(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特征。总的来看,超低利率政策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危害可能远超过常规货币政策情形,因此,采用超低利率政策并非最佳选择。基于此,我国应继续采用灵活适度的稳健型货币政策,并通过以“新基建”为重要内容的扩大内需战略拉动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9.
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的影响,全球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人民币汇率在此背景下亦有所波动(见附图)。展望未来,在稳健基本面支撑与外部压力进一步减小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  相似文献   

10.
<正>国际金融市场对安全资产的需求是支撑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力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经济表现出色,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越来越被国际投资者所认可,金融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需求呈现积极的国际化“信号”。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信号”离岸汇率与美元指数出现明显的“背离”,人民币汇率走势逐步摆脱“强”美元阴影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总体在保持韧性中波动前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冲击,而我国关于实施更高水平开放等一系列举措又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机遇和重大利好。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金融开放和疫情冲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影响,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既要把握金融开放释放的政策红利,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型金融开放;又要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外部风险,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还要审慎参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尝试探索人民币的多边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黑天鹅"事件。由此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正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漩涡之中。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都在稳步推进之中。相比之下,海外疫情依然十分严峻,无论是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还是阿根廷、土耳其以及非洲等地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无一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张响贤等(2003)的非典分析框架,复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并且基于长短期的视角,从收入端、赔付端和投资端三个维度关注短期内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从商业逻辑、发展模式、产品创新和保险科技的四个角度关注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新冠肺炎与非典疫情均给保险业带来正负面影响,但非典时间的负面影响在新冠肺炎时期被部分正面影响所中和;疫情短期内对保险业造成部分负面的冲击,但是整体冲击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将给保险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助推保险转型、信息化运用和"大国家大保险"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8—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货币汇率的日度数据,采用DCC-MIDAS模型估计了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汇率关联的动态相关系数。结果发现:“一带一路”重要合作项目的推进能够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人民币对沿线国家已经形成一定的辐射性,主要面向双边经贸合作紧密的国家,且该汇率影响关系的形成存在地缘特征;同时,人民币与部分沿线国家已形成的汇率联动关系能够抵御一定的外界干扰,但内部传导关系并不稳定,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结构单一,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此外,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各国经济的冲击影响了国际汇率市场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币此前已形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前,福建省已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困境之中,但新冠疫情使福建省经济又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全省经济加速下行,集中表现为各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全面衰退;而金融则充分发挥了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全面体现了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新冠疫情充分暴露了福建省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同时也重塑了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深远改变了市场决策逻辑,预期转弱、风险偏好降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制约投资与消费需求,对未来经济产生迟滞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朱广娇 《金融博览》2021,(11):30-3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迎来新机遇 《金融博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走升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会有哪些新机遇、新挑战? 唐建伟: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水平应由市场供求调节,汇率浮动的风险要靠市场化手段去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助力解决汇率稳定和浮动的矛盾.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有升有贬,双向波动的特征,但是我国外汇市场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可预期的冲击,对金融业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但疫情对银行业、债券市场、资本市场、汇率市场等方面的影响总体上有上限,对金融市场造成短期冲击而非长期影响。当前我国经济韧性较强,中长期向好趋势不变。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效保障防疫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量化分析中国离岸央行票据发行对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利率、汇率和汇率预期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离岸央行票据发行对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利率具有明显预公告效应,且在发行事件后对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利率下跌有短期抑制作用;第二,离岸央行票据发行对离岸人民币汇率有预公告效应和缩小人民币贬值幅度的作用,但并不能抑制在岸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趋势;第三,离岸央行票据发行使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出现了短暂的汇率升值预期。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扩散,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从汇率、利率和外汇储备三个路径分析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率和汇率的变动通过进出口的价格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政府要通过适度地降息降准的政策扶持经济,对口扶持抗压能力弱的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坚持从出口导向向双循环的转变。同时要注意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紧密配合,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性,从而带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复苏。  相似文献   

20.
管涛 《中国金融》2022,(4):17-19
<正>银行结售汇是反映境内外汇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分析银行结售汇的供求状况,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更好把握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脉动2021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供应链瓶颈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保持了较强的出口韧性,贸易顺差刷新历史纪录。良好的基本面,支撑了人民币汇率全年保持强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