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与结构,认为中国与东盟近10年来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双边贸易总量、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同时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在对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IIT指数测算中发现,与同质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质量与价格有所差异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我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就越来越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研究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白清 《科技和产业》2023,23(18):33-39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2021年正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两者双边贸易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这些潜力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双边贸易总量、地理位置来进行大概测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诸如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我国外贸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深化双边产业交流与合作等机遇。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经验,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未来的潜力,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对我国未来自身及对外经贸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士明 《北方经济》2013,(12):37-40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根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税不断减让,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五国2002-2011年10年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数据的计算,并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东盟五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其原因,由此得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为产业间贸易,10年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下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和贸易特化系数等工具研究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及其物质基础、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证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存在越来越强的贸易互补性,进而从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构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贸易的频繁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双方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比重不断上升.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重点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倾斜.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也正在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并逐渐显示其主导地位.那么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如何、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等这些都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产业内贸易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区域产业内贸易发展必然带动成员国贸易结构调整,夯实经贸交流基础。目前,双边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发展较低;在产业内贸易发展过程中,垂直异质型贸易发展较快,且呈现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采取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上海与东盟国家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入手,使用贸易结合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正逐步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立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以及扩大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剖析上海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模型计算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通过格林纳韦(Greenaway)指数分析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形态、特征、成因,提出如何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有利条件,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和东盟之间制造业的贸易正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文章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并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揭示了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为满足国家之间不同购买需求日趋差异化,技术变化也不断向各行业渗透。双方在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借助现有统计数据,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探讨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弊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潘永 《广西经济》2004,(7):14-15
根据中国与东盟签订的框架协议,贸易自由化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为了促进双边贸易,双方承诺逐步降低总体关税水平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这将导致双边贸易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双边贸易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引发双边物流的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11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增长主要是来自于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并从实证上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并分析了中国和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提出了加强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捉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市场规模差异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和东盟10国的贸易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打造CAFTA升级版是新形势下提高双边贸易质量、推动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运用2000-2013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货物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存在的严重不平衡关系;对比东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协议,找出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协议存在的缺陷。为此,文章提出2点建议:(1)平衡双边贸易,追求共赢发展;(2)加速产业升级,实现产品良性互补。  相似文献   

16.
刘洋 《中国经贸》2014,(3):32-3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为中国和东盟发展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利用东盟秘书处网站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日本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揭示了中日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宁 《北方经济》2007,(4):11-12
本文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并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揭示了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义圣  王春丽 《亚太经济》2006,(2):37-40,49
随着福建和东盟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双方产业同构性日益显现,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开始向产业内贸易过渡。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福建和东盟要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就成为双方区域合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的产业内经济合作对于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以中国-东盟产业内经济合作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其次,分析阻碍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的障碍因素。最后,针对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计算了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SITC第0类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第1类、SITC第2类以及SITC第4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GDP、外国直接投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