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的现状及作用 从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为新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明显落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本从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原理出发,阐述东北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及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如何利用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原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坚实的基础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惠恩才 《经济管理》2007,(20):87-91
东北老工业基地通常是指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格局,为了使东北经济能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振兴东北地区。本文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艰难选择,对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了东北经济未来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发展中国的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必须不断变革不合时宜的落后的山区发展思想、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落后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落后的农村行政管理制度等,使山区农村生产力破除束缚和扫除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系统的金融支持和健全的内在"造血"功能,而巨额的资 金投入是振兴东北的基本条件,可见,能否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将关系到东北振兴的成败。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当 然也不例外。振兴吉林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金融机构、某一个市场、某一种金融资源,而是要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 具的独特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给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夯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和投资效果的不同,构筑了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与地区实际产业状况的脱离.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处于相对弱势状态.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起飞,采取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跟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推动老工业地区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主导产业在内外因素的导引下形成了升级冲动力.主导产业的越迁对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状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作为我国起步较早的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东北曾是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东北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批下岗,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客观原因,观念的落后也制约着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抓住战略机遇,利用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综合工业体系、丰富的自然基础,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基础设施、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快调整改造,将迎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社会电商发展、数字应用支持、互联网普惠情况、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等多个维度选取21个基础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来计算我国31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数字经济发展得分。文章选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15—2019年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和主因子得分。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梯度和不同因子维度,各省份也存在发展差距。具体表现在东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先,中部地区的发展较平均,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在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各个维度相辅相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而数字经济发展比较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主要受落后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约,对此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蒋瑛 《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33-135
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和谐的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始终是华夏大地劲吹的东风,西部大开发使共和国相对落后的这块土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振兴东北使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科学发展同样也为古老神州的中部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经历了“塌陷”、“觉醒”到“崛起”,秀姬的中部必将挺直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抒写改革开放三十年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