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星闽 《商业研究》2011,(3):182-187
作为重要的非贸易品,世界大都市核心区住宅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城市住宅的租金变动是否满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是否会相应提高城市住宅的相对价格还没有实证研究的文献。本文选取44个分布于全球不同国家的大都市为样本,证实分析了都市核心区住宅的租金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与城市规模具备正向相关性,并在城市不动产领域检验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制定以平衡租房与买房来引导商品住宅价格走向合理化的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一国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汇率会出现升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单边升值的趋势,且目前人们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了强烈的升值预期。因此,运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传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分析仅限于供给层面,文章引入了差异性消费需求这一假设条件,在不改变原模型核心假设的基础上,从供需双方面进行了拓展分析,并得出了更加符合现实意义的结论。此外,文章利用中美两国1990~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显著增强了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测度我国各省份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分解研究,分析各省份实际汇率巴萨效应的存在性及重要性,考察其收敛性并计算半衰期,然后利用门限面板回归模型考察资金吸引力与对外依存度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各省际地区作用情况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序列具有收敛性,其整体半衰期为1.268年,我国各省份的确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种效应的强弱会受资金吸引力与对外依存度的影响。其中,资金吸引力对巴萨效应的影响是线性的,而对外依存度对巴萨效应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学术界关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定义存在不同理解,有必要重新回顾Samuelson和Balassa的两篇重要文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从部门生产率发展差距解释国际物价水平静态差距和实际汇率长期动态趋势原理,其核心观点认为,生产率是偏向贸易部门增长的,工资水平受贸易部门生产率增长的推动而上涨,导致非贸易品的成本上升从而价格上升。这种结果表现在国别静态比较上,越富的国家相对物价水平就越高;表现在一国动态发展上,高增长的国家实际汇率会升值。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实证检验方法可能存在重要缺陷。由BS理论模型衍化而来的实证检验,侧重于部门相对生产率同内部实际汇率的关系,但忽略了贸易品价格下降情况下的影响,从而倾向于高估BS效应的存在性。工资机制是BS效应成立与否的关键环节,而通行的BS效应分步检验不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以工资为中间变量的分步检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7月21日央行出其不意地宣布:人民币汇率上浮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经济增长将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在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均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升值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市场化改革,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也会在中国应验,因此人民币将进入一个升值的周期。灵活的汇率制度和适度的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总体福利是有利的,但是汇率风险会给企业经营带采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探讨的就是企业如何积极应对人民币的升值.将汇率风险转化为机遇。  相似文献   

7.
郭荣华 《现代商业》2006,72(12):30-37
本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扩展,对132个样本国家的实际汇率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到生产力发展(人均实际GDP的提高)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本文验证了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到短期内人民币可以基本维持一定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不需要大幅度升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赵鹏程  陈汉 《商业科技》2014,(22):162-162
我们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推导了生产率和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系数的决定性变量来解释为何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有的国家成立,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结果发现国内外商品需求的替代弹性在实际汇率和生产率的关系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7月21日央行出其不意地宣布:人民币汇率上浮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经济增长将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在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均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升值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市场化改革,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也会在中国应验.因此人民币将进入一个升值的周期。灵活的汇率制度和适度的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总体福利是有利的。但是汇率风险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探讨的就是企业如何积极应对人民币的升值。将汇率风险转化为机遇。[编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扩展,对132个样本国家的实际汇率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到生产力发展(人均实际GDP的提高)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本文验证了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到短期内人民币可以基本维持一定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不需要大幅度升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亚军 《商业研究》2011,(7):99-103
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为基础,运用我国与美国的数据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标准的和拓展的两种模型下,相对劳动生产率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起着主导作用,拓展变量(如开放度、信贷比率、投资比率、贸易条件等需求因素)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政府支出比率对人民币汇率没有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产业转移影响实际汇率变动的理论模型,并检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实际汇率、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及我国贸易特化系数,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认为的贸易品劳动生产率降低带来的实际汇率上升在中国是存在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的现实,本文提出应当在及时调整我国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合理重估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13.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假设前提之一是本国与外国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劳动力可在两部门间自由套利,故长期来看两部门工资趋于相等。这一假设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非常不符,由于存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平衡、行业保护、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也因此存在分割。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修正了经典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一个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两部门工资未必均等,通过统计学两样本均值的检验,验证了新的假定,本文在新的假设下重新构建了模型,结果表明,本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比)与相对工资(即工资比)都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实际汇率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比成正相关,与工资比成负相关,且随着两部门工资差距的缩小,本币实际汇率将升值。最后,实证部分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们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推导了生产率和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系数的决定性变量来解释为何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有的国家成立,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结果发现国内外商品需求的替代弹性在实际汇率和生产率的关系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进出口贸易、资本项目下的国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以及经济增长均有重要影响。论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以及实际汇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贬值促进出口贸易,对进口贸易影响较弱;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实际汇率贬值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持续促进作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不适合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很长时期内,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出口;进口自身存在较大惯性,是出口的强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6.
程哲  王梦婷 《商场现代化》2006,72(31):39-40
本文以1970年~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通过协整检验,就美国对中国的非贸易部门人均产值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尽管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但是非贸易部门中人均产值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也表示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在我国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实际汇率的测算是解决这一汇率问题的关键。本文在阐述实际汇率含义的基础上,构造并计算出我国从2000年~2008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实际汇率变化的原因,以及实际汇率变化背后存在的问题,指出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9)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合作。本文运用巴拉萨模型、RCE指数工具分析了自《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静态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内地与香港CEPA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内贸易比重、巴拉萨模型、区内贸易流量、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等工具,对祖国内地与香港CEPA的经济效应进行系统研究。CEPA的实施对香港、祖国内地的贸易影响不尽相同,就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本而言,香港比内地要低。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0)
文章以巴拉萨模型来对近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测算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存在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深化我国与东盟的茶叶贸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