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国以来,由于政府目标、财政资源分配、技术进步、制度选择集合等方面因素的变化,内在地决定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从改革开放前的中央集权型"统收统支"体制到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再到目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性分权型"分税制"体制的变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实际上反映着集权分权的"螺旋式上升"循环变化过程。从制度上来说,这一变迁过程具有五大特征:体制变迁选择渐进性改革策略,体制变迁采取强制变迁方式,体制变迁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中央与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理性,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由行政向宪政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安排上,养老金制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转变: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与正式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博弈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养老金制度变迁的博弈模型,对正式的养老金制度安排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养老金制度在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之间转变的逻辑结构,进一步解释了养老金制度由单支柱向多支柱转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肖舟 《金融论坛》2013,(5):73-79
本文基于博弈理论,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变迁为案例,分析中国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的信贷制度经历了从计划信贷到市场信贷变迁的过程,它是以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线展开的。尽管新制度由国家设计和供给,但是信贷制度变迁是通过多种力量互动博弈的方式完成的。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信贷制度属于金融制度、银行制度的"次级制度",商业银行通过细化制度、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途径,在与国家、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持续地推进了信贷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中国的体制内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4.
赵术高 《财政监督》2023,(15):19-25
信息技术、数据技术正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并给国家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正引领财政治理从传统财政管理向数字财政治理的深刻转变。作为财政治理的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能克服财政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促使财政治理沿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价值咨询、价值管理与知识积累的逻辑演进和良性路径变迁。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建立新的分析框架,从单个银行的信贷配给过程入手,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寻找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惜贷的内在原因,提出破解惜贷的两条路径:一是以小银行为主体开展有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二是以高校为单位“打包”贷款,增大单笔额度,由大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理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对于信贷配给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该理论不仅内容多、不系统,且理论模型多又较为分散,实证研究虽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度量仍较为困难。中国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研究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零散介绍西方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情况,另一类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好信贷配给理论,本文从信贷配给定义、信贷配给理论发展、信贷配给理论模型、信贷配给实证和中国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等多视角,对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吕炜 《财政研究》2020,(11):43-55
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内涵和实践经验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问题。财政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不仅构成观察和思考中国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视角,还为探索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框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分析方法。从财政的视角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的实践价值和制度意义,为形成和丰富中国自己的财政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场域,也蕴含着财政理论实现突破、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曹敏 《财政监督》2008,(2):13-14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财务制度也经历了由中国特色向国际惯例趋同、分行业向统一化方向演变的历程。尽管这些变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原因和背景。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一个较长阶段来审视,从中仍可发现某些规律。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企业财务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融论坛》2011,(7):16-25
本文利用面板联立方程和多变量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考察中国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和各省市1978~2007年信贷配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信贷配给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区域差异很大。在东部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对信贷配给影响较小;在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信贷配给的影响较大。信贷配给对西部经...  相似文献   

10.
王胜邦 《新金融》2007,19(4):38-41
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各国监管当局普遍采用的强化银行体系稳定性、促进竞争公平性的重要手段。资本监管制度变迁的历史揭示了资本、风险内在的逻辑关系,也反映了监管理论的进步。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来自于监管当局的外部资本约束必须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结合才能确保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资本监管制度变迁方式逐步由危机推动型向技术进步诱致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于振玫 《上海金融》2003,30(5):17-19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研究了货币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问题。首先分析了货币传导机制非对称性的存在的原因和其表现形式,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是通过信贷渠道展开的,并从预期、银企关系、我国企业结构、信贷配给与财政传导的比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传导的现状及存在非对称性的原因,提出解决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应着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消除信贷配给、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滕春强 《济南金融》2006,(11):22-25
信贷配给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现象,其存在严重制约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本文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信贷配给特征出发,运用租金创造模型分析了信贷配给持续居高不下的内在诱因,并总结了其造成的社会效率损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当前信贷配给状况的政策建议,以提高金融中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信贷配给理论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自由竞争信贷市场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途径提供了比传统理论更为丰富的论证。信贷配给的客观存在限制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发挥的传导作用。中国经历着从非均衡信贷配给到均衡信贷配给的过程,信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应采取组合的方式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更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意图,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羽  李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5):17-23,31,62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16.
双重信贷配给与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隐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业的流动性隐患凸现,本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隐患的风险点及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用转轨经济模式下的双重信贷配给导致的资金单向流动解释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隐患,并提出弱化信贷配给,资金双向流动是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隐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背景下形成了对土地保障模式的路径依赖,并逐步陷入"锁定状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一系列正式的、具有现代保险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在农村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可以构建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路径依赖、突破到路径创造的解释框架,从而挖掘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维度践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中的心理适应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之一在于制度提供的适应效率,但这只是为制度变迁准备了前提条件,制度变迁的发生还取决限制度接受者对制度变迁的适应努力。本文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在制度变迁中的心理适应机制,包括认知调节、态度转变、行为选择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信贷配给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现象,其存在严重制约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本文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信贷配给特征出发,运用租金创造模型分析了信贷配给持续居高不下的内在诱因,并总结了其造成的社会效率损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当前信贷配给状况的政策建议,以提高金融中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