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客运站站调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运站站调决策支持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基础数据维护、班计划的制定与修改、阶段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与修改、绘制实绩线、查询与图形操作等基本功能进行了设计。该系统在成都站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编组站计划信息的技术特征,说明列车到发信息、车流信息、调机作业时间信息等阶段计划编制依据的信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不同信息的不确定性对阶段计划编制和实施的影响,提出基于调度信息技术特征研究、阶段计划鲁棒优化方法和阶段计划调整优化方法3个层次的鲁棒阶段计划编制体系,并给出不同层次研究内容的技术方法,构建遵循鲁棒计划编制加基于数据的计划调整的编组站计划编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导致其无法持续最优,阶段计划动态调整方法对于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包括时间预测、动态车流推算、计划调整、计划实施、实时信息采集反馈等步骤的阶段计划动态调整流程,通过计算残差相关系数进行数据属性相关性分析和降维处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阶段作业过程用时,建立基于作业过程用时精准预测的动态车流推算模型,对动态车流推算过程进行符号化描述,提出模型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设计基于蚁群算法的编组站动态车流推算模型求解算法。结果表明,作业过程用时预测误差随训练集样本数量增大而逐渐减小,蚁群算法计算时间满足阶段计划动态调整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阶段计划作为编组站作业计划的核心,对编组站高效完成运输生产任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编组站阶段计划的编制通常受限于到达车流的时间不确定性和车流信息的不准确性,为提高自动编制阶段计划的准确性,研究一种依据车流实际确报信息对预报信息进行准确性评价、并且根据站内车流和带有准确性评价的到达车流进行车流自动推算的方法。在量化车流可靠性参数评估和列车平均运行时间评估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算法,随着系统运行过程中车流信息的不断积累和可靠性评价参数的动态更新,通过模拟调度人员对车流分配的思考过程实现到发车流的自动推算和分配。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车流推算的准确程度,提高自动编制的阶段计划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编组站解编效率与现场作业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编组站作业自动化技术水平,针对解编自动化技术瓶颈,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编组站提钩自动化智能识别设计方案。阐述编组站提钩自动化智能识别的设计需求,从位置信息获取、作业过程监控、图像数据采集、信息数据处理等环节研究图像信息处理方法,重点研究智能识别流程,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图像特征值提取与图像匹配识别技术实现方案。经验证,智能识别方案在试验中的平均可靠度达99.37%,为编组站解编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压缩货车周转时间上考虑,对技术站中转时间需要通过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来压缩。以丰台西站为例,分析了编组站作业效率不高的制约因素,提出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严格执行编组计划、加强设备养护、加快设备更新、统一信息系统等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通辽枢纽改扩建工程,结合通辽南编组站的车流特点、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既有通辽南编组站存在的问题,对通辽南编组站的站型、车站规模、驼峰改造、车场联络线设置及进站道路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多种编组站改扩建方案。在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提出通辽南编组站的改扩建设计方案,该编组站设计思路对今后其他编组站设计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编组去向设置与车流强度关联关系及其对编组站改编负荷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编组去向车流强度过小和车流强度过大等不利条件,以均衡编组去向车流强度和编组站改编负荷为目标,分别提出取消流量过小去向的方法和流量过大去向增开新去向分流的方法。最后,针对编组站改编负荷过大等问题,从取消到达去向,移站或压缩、延伸发到站,增开远程去向越过编组站3个方面,分析过负荷编组站的减负方法,结合算例提出相应的编组计划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9.
编组站到发线运用计划是编组站阶段计划核心工作之一,以适度降低现阶段人工编制计划工作量为切入点,将影响到发线运用计划分配优先级条件与干扰条件融入到发线占用资源分配优化模型中,设计股道分配规则,兼顾股道占用唯一性、均衡性等约束,以股道调整次数最少为目标,基于萤火虫算法,辅以计算机技术将其嵌入到现有的编组站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测试。通过选取国内某编组站一班次实际作业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其作业效率比常规未考虑股道优先级和股道干扰条件的自动编制方案作业效率提高近2倍,比人工编制方法效率提高近4倍,大大减少人工调整的次数,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编组站运输生产效率,推动铁路调度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枢纽内跨编组站进行协同配流有助于优化枢纽内的车流接续,提高全局配流质量。引入跨编组站协同配流思想,构建铁路枢纽双编组站静态配流协同优化模型,以最小化双编组站的配流总代价、最大化双编组站的总满轴列车数为优化目标,考虑车流量约束、列车到解编发作业与枢纽小运转列车走行的接续时间约束、出发列车满轴与不违编约束、调机资源使用约束。以列车等级、编组去向数及出发时刻排序作为配流代价。设计理想点算法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进行求解,最后运用算例对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双编组站联合配流相较于两编组站单独配流,可使满轴列车总数增加1列、站存车总数减少13辆、配流总代价降低5.4%,从而达到更佳的配流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时期铁路编组站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编组站设计是站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编组站的站型、驼峰类型,到自动化管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编组作业体系。随着路网的建设,有的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有些在路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编组站,由于衔接线路的增加,作业量增加幅度较大。随着枢纽客内货外布局的优化,对编组站的站位及规模将会作出新的调整。结合新的发展要求,探讨新时期铁路编组站设计。  相似文献   

12.
铁路编组站运营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铁路编组站运营仿真系统研究内容的分析,提出仿真系统的数据及模型层、管理及研究层、应用层和动态仿真层等4个模块化层次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编组站运营仿真系统软件,完成了部分技术作业流程内容,讨论了利用该系统进行编组站相关技术作业仿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糊因果聚类分析方法,结合铁路编组站作业的实际,选取对编组站运营指标影响较大的因素,建立基于模糊因果聚类的指标预测模型。通过对车站运营指标预测的实例分析,说明运用该方法对编组站运营指标进行预测,实际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编组站货车集结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点集结和定编集结是当前各国铁路采用的两种编组站货车集结模式。通过建立编组站货车集结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对编组站的货车集结规律和定点集结模式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编组站采用定点集结模式,可为铁路货物运输实现时刻表制度,为建立快速货物运输体系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分析和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向塘西编组站现有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各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加部分设备,完善各系统间联系通道,以及加强车站调度指挥决策、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等建议,促进编组站的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聚类模糊分析在编组站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编组站分类问题,运用模糊c-划分方法对编组站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ISODATA方法对编组站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划分系数和划分的平均模糊熵对聚类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编组站分类中的有效性,为编组站分类问题的量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中作业计划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法。通过改善人工作业条件,实现跨部门协调指挥,加强了车站与机务段、车辆段之间及时准确地联系,从整体上提高了作业效率,保障了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8.
求解编组站静态配流问题的一种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编组站在解编列车作业前,必须预先确定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和车流来源,即进行编组站配流。可将此类问题转化为运输问题的目标函数,用最小元素法的表上作业法对其进行求解,但需经过5次迭代,现采用沃格尔法求解此类问题可以减少求最优解的迭代步骤,并可求得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路网的发展,双向系统编组站逐渐增多,这种编组站改编能力最大,最适合流水作业.但薄弱环节是如何处理好折角车流。分析无改编折角列车作业与枢纽总图布置及双向系统编组站的关系,探讨解决双向编组站无改编折角列车径路的方式,以利做出更好的设计,为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铁路运输组织的新形势,编组站在车场布局及调速系统的设计上应有新的突破。提出通过对编组站进行改造,以适应接发长大重载货物列车、增加解编能力及加强对路网车流的调节能力等。同时提出编组站调速系统配置的新设想,以满足铁路车流组织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