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扁鹊的医术     
管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100来年,不过我发现只有100年历史的管理学,却继承了中国2000多年前先秦思想家的一个传统.那就是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道理。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国古代传奇医生扁鹊的。说扁鹊其实是弟兄三个.个个精通医术,最出名的扁鹊医术非但并不是最好的,反而还是最差的。扁鹊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扁鹊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乡里。而扁鹊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扁鹊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动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扁鹊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最响。  相似文献   

2.
扁鹊论治病     
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又问:“可是,为什么你长兄不出名,而你的名气反而最大呢?”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这时许多人  相似文献   

3.
据《鹖冠子》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答:"长兄医术最好,二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此中,扁鹊虽有自谦之嫌,却是道出了事中防范好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好于事中防范的质朴道理,笔者也认为事前防范、事中防范比事后防范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所花费的成本更少。近年来,财政系统内部违法违纪案件屡禁不止,违纪金额逐年增多,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审批、投入和使用、收效等流程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乏力和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鹖冠子》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答:"长兄医术最好,二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此中,扁鹊虽有自谦之嫌,却是道出了事中防范好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好于事中防范的质朴道理,笔者也认为事前防范、事中防范比事后防范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所花费的成本更少。近年来,财政系统内部违法违纪案件屡禁不止,违纪金额逐年增多,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审批、投入和使用、收效等流程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乏力和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源头管理     
我曾听过一个非常有哲理的小故事. 话说华佗医术闻名天下.但华佗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当人病重时,他治愈了病人,因此人们知道他的医术,成就了"名医"之名.但他的二哥医术更高,常在人病情还很轻的时候治愈患者,所以名气不大.而他大哥医术最高,在人还没生病前,就通过各种调理给化解了,以致他的名气最小.  相似文献   

6.
扁鹊的医术     
梁友 《理财》2005,(7):69-69
魏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相似文献   

7.
引子《冠子》世贤第十六篇中记载:魏文王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相似文献   

8.
一天,7岁的儿子突然对生老病死的问题关心起来,他问:“妈妈,人为什么会老呢?”我告诉他:“因为人体的器官一年一年使用,时间长了,就会老化。”他歪着头想了想,又问:“人老了有了白头发,是不是就像机器生锈了?”“对呀。”我惊奇他能想到这样的比喻。  相似文献   

9.
有朋友问我,你从小到大是不是有怀才不遇的经历?我反问他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以很肯定的语气说,绝大部分人都会有的,这已经是个很普遍的现象。那么,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却一直碰不到好的伯乐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投资的核心     
《科学投资》2008,(7):3-3
投资与投机总是在不断的转换,但有多少人明白投资的核心含义呢?最大的也是最有潜力的投资是什么呢?很多投资者认为:巴菲特对投资股票很在行.所以他赚了很多钱;索罗斯对于国家之间的博弈很精通,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一时闲着没事,便寻思着做点什么事情。当时,我大哥在一所地区棉纺厂子弟学校教书。那年暑假回家,父亲便问我大哥:“老大,你能不能从你们棉纺厂里批发点布回来?”大哥问:“要布干什么?”父亲说:“做生意。”大哥说:“你都60岁的人了,还做啥生意?再说,  相似文献   

12.
《鹤冠子》世贤第十六篇中记载:魏文王之问扁鹊曰: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镜血脉,投毒药,“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相似文献   

13.
《安徽水利财会》2006,(4):47-47
现实世界里有穷人和富人.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会穷。有的人会富呢?是不是富人创造的财富就多.穷人创造的财富就少呢?如果富人没有创造那么多财富,他们是怎么变富的?穷人又是怎样变穷的呢?  相似文献   

14.
三嫂     
大姑家有三个儿子,大哥智商轻微的有些障碍,一直没娶上媳妇,二哥也因为家里穷去别的村作了倒插门女婿,所以大姑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三哥的身上。大姑夫很早就去世了,在三哥结婚的第二年大姑也离开了我们,大哥的日常生活也就由三哥和三嫂来照顾了。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经历让我经久难忘,虽然是一件小事,而问我的人也已经记不得是谁了。当时他听说我在财政部门工作,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我:你们那里不是有很多钱?像银行那样,成天都跟钱打交道。我很惊讶:我们那里不见钱,也不直接跟钱打交道。他听后显出一副很失望的样子。我很奇怪,财政在老百姓的眼里就真的那么神秘吗?  相似文献   

16.
神医老陈     
六年前,我获得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去乡间采集税收执行情况,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穿行于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与田里干活的农人说上几句闲话,在孩童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我最喜欢的是夜幕降临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打好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和闷热的地气,夕阳的余光从叶缝中洒落下来,闪闪烁烁的,飘忽不定。我来这里的第四天便和他们基本熟识了,还遇到了不少本家,听了不少轶事。和我本家的老陈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医生,“望、闻、问、切”样样精通,尤其擅长“问诊”,求医者只要经他一问病情,就能诊出病因,药到病除。半年前老陈退休在家开了个小诊所,规模虽小名气可大。凭着“治病精,收费低”的医德,打出了一片天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半年多工夫,经他医好的病人少说也有三位数。“现代扁鹊”、“问诊高手”“、妙手回春”锦旗在窗前屋后、楼上楼下迎风飘舞。钱包渐厚实的陈医生从此散发出他的第二次医术生命,医术愈来愈高,60多岁的人越活越青春了。但陈医生也遇到过烦心事。他向我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税收故事。前段时间陈医生诊所来了两个...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各地做培训的时候,常会有学员问我:“于老师,我工作挺努力的,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公司重用呢?”也有学员问:“于老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公司总是不给我加薪呢?”我的回答往往让他们大吃一惊,我反问道:“你们知道努力和奴隶的区别吗?”我告诉大家,奴隶是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不过他的努力是被动的,不是心甘情愿的。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努力,则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事的认可、对手的敬畏、家人的自豪。这些收获的到来是来自于你主动,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用心做事情的精神。这种精神带动了你工作的点点滴滴,这才是努力!”记得看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心理学家为了解人们对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采访。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的工资工作。”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々”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从这三个人的回答可以让我们每一位一线销售人员领悟,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然,可想而知,这三个人未来的命运和发展也会不同。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会成为生活的弃儿,完全丧失生命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学会低头     
曾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不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税收征纳》2014,(9):12-12
◇傍晚散步时,看一老太婆在地上找什么,遂问:“老人家.天黑了,找什么呢,我们帮您。”老太婆说:“找口香糖。”“都掉地上了,还找干嘛?…‘我假牙还在上面呢!” ◇一位老大爷骑着单车,车框里放了一只小狗,见了人就嗷嗷叫,我问老大爷:“爷爷,您带个狗狗干嘛啊?”他很淡定的来了句:“当喇叭。”  相似文献   

20.
把握命运     
近日读到一则故事,说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禅师让他伸出左手,然后说:“你看清楚了,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把手慢慢握起来.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那人似有所悟,离开了禅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