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等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出于满足考核指标、债务条款、股权激励的业绩条件、证券投资机构的分析预测值等因素考虑,企业管理层存在调节盈余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开工不足、  相似文献   

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实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有利。管理当局可以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财务报告拥有更多的信息含量,以便更好的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传达公司当前和潜在的财务信息,消除会计信息系统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弊病。本文从盈余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探讨了消除企业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以期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等进行盈  相似文献   

4.
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选择与盈余管理均为公司印象管理行为,管理层作为公司决策的主体,其个人特征不仅会影响公司发展,还会影响公司印象管理程度。以2016~2020年沪深A股披露了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偏好特征为切入点,从公司风险资产投资程度与管理层个人偏向层面出发,探究管理层风险偏好与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管理层风险偏好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为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曝光,管理层在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宽松。在两职合一的公司中,管理层风险偏好对内控缺陷认定标准选择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由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管理层风险偏好与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价值工程》2011,30(11):138-139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作性行为,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紧密联系。文章拟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分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新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可采用的手段,并对新会计准则下完善盈余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湘君 《会计之友》2008,(20):92-93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天生"就存在持久的博弈关系.会计准则一方面遏制管理层操作企业盈余;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可操纵的空间.文章侧重探讨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可能性的一面,旨在揭示管理层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以起防范之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盈余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层粉饰财务报告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资本市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控制上市公司不当盈余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合理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关于盈余管理,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曾进行过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  相似文献   

9.
崔露 《财会通讯》2013,(10):46-48
本文以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新会计准则金融资产分类对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普遍把大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当金融资产市场价格整体上升或者企业非投资性业务利润较高时,管理层更可能采取激进的分类方法,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独立董事等公司治理积极因素的存在能够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管理层持股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层平滑收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企业盈余管理的重新审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享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政策的一种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出发,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审视了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非会计行为,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及可利用的操纵空间,以期为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认识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文献回顾国外许多文献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Klein(2002)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Chunget al1(2002)证明,机构投资者能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Liu and Peng(2006)发现,应计利润质量与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负相关,与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基于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行控制或调整会计报表上的会计盈利信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具体体现在增加资本、减少税收、逃避债务合同等。在中国,许多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为了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遏制企业盈余管理的不良行为,应当完善会计法规,加强审计监督,完善监管。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07—2012年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关系)。对于他们而言,出于谋求短期利益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作为长期持股者时,他们的持股动机与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抑制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MBO)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而被财政部于2004年4月发文予以暂停。本文从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把“壳公司”做大、在MBO中争得“定价优势”以及实施MBO后的盈余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MBO作为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来考虑,将会丰富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MBO)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而被财政部于2004年4月发文予以暂停.本文从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把"壳公司"做大、在MBO中争得"定价优势"以及实施MBO后的盈余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MBO作为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来考虑,将会丰富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隹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但同时却又在其他一些方面给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它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盈余管理 (earning management)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进行会计原则、方法、程序和估计等的选择,来调节盈余,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财务结果,以获取某些私利的行为。而盈余操纵 (earning manipulation)则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通过伪造账目,编造虚假收入、费用等违法手段来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可见,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时两者的界限却又是十分微妙的,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健全。 一、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不同点     1.手段不同。虽然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都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会计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学术界对盈余管理有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一些学者把“盈余管理”作为批判的对象,认为盈余管理活动是欺诈性行为(Goel&Thakor,2003),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盈余管理旨在欺骗误导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动(Brown,1999)。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现行市场机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颇为常见。上市公司普遍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减值、资产处置、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然而,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纵、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等行为致使投资者依据不可信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对资本市场发展形成巨大阻碍。对此,本文以上市企业H公司为例,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盈余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层粉饰财务报告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资本市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控制上市公司不当盈余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