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醉 《经济师》2009,(8):61-62
银行在进口押汇方面,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银行与进口商在开展进口押汇业务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文章阐述了银行在进口押汇中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指出建立信托担保制度有利于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
由于信用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使得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远远比国内结算复杂得多。在信用证出口押汇业务中,银行的风险来自多方面,包括法律风险、信用证风险、出口商风险以及银行内部风险等等。在所有这些风险中,法律风险是第一位的。目前,在我国没有相应法律规范的背景下,银行只有不断规范自身出口押汇业务,完善质押条款,加强风险监控,才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进口信用证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口信用证业务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客户信誉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外汇汇率风险、政策风险、金融诈骗风险双及内部管理失控风险等,因此,在进口信用证业务中积极防范风险是银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军 《经济师》2002,(4):69-69
信用证业务以其特有的融资性、独立性、流通性以及迅捷的结算方式 ,受到进口商的一致青睐 ,但信用证结算过程中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文章分析了进口信用证业务中存在的种种风险 ,提出了银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夏坚儿 《新经济》2013,(17):29-30
当前,许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合作金融")已开办了包括进口押汇、提货担保,信托收据、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福费廷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因此,为更好地防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类型和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银行的表外业务金融创新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这需要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方面下功夫。但由于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运作透明度不高,因此其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作为表外业务中的一项新兴业务—国内信用证业务在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他拥有银行承兑汇票的类似特性,相较于进口信用证手续更为简便,监管要求也相对较低的优势,成为各家银行和企业的宠儿。但是由于表外业务风险是银行整体风险的一部分,随时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  相似文献   

7.
银行信用证风险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昕 《发展研究》2001,(8):3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开拓外汇业务的同时,也暴露出外汇业务的风险,尤其是进口信用证业务的风险。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广泛、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但是,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远期信用证业务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开立无一些客户在通过正当途径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开立无贸易背景信用证的方式骗取银行资金,而其中绝大部分无贸易背景信用证都是远期信用证。造成外汇指定银行信用证项下垫款额激增,少则近千万美元,多则数十亿美元,给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就银行信用证垫款的成因和管理措施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之间业务竞争的加剧,大部分银行开证时予以进口企业在一定的授信额度内减免保证金.授信开证对外是一种或有负债,开证行面临着替开证申请人垫款的隐性风险.通过时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商业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顺利发展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之间业务竞争的加剧,大部分银行开证时予以进口企业在一定的授信额度内减免保证金。授信开证对外是一种或有负债,开证行面临着替开证申请人垫款的隐性风险。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商业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顺利发展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包括进口押汇、打包放款、出口押汇、授信开证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贸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为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解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探求了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安世友 《经济研究导刊》2011,(21):160-160,195
信用证担保贷款属于贸易融资担保中的一种,是指企业在进口时银行为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贷款额度,即在这个额度内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向国外出口商一次性或分批开立付款信用证。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和增加第二还款来源,企业为了能顺利取得贷款,他们会委托担保公司为每笔信用证项下的金额授信。在担保公司进行货权监管的时候,由于没能充分的评估和预测风险导致其在实施货权监管时出现了一些漏洞,给担保公司业务运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至今为止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当今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中最为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相互不信任的问题,银行以其信用介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保证卖方只要提供与银行开立的信用证相符合的一系列单据,银行便可向卖方付款。但是从信用证制度本身来说,信用证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给从事贸易的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进口商、出口商和银行三个方面分析了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铁路货车出口现状、信用证操作遇到的风险及成因,最后探讨了信用证结算风险的应对措施:在对缔约方和银行进行资信调查后,认真缮制合同,严格审核信用证,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保理业务或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来减少信用证风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进口贸易规模在逐年不断地扩大,特别是外贸准入条件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外贸业务的日益繁荣在强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和贸易风险,不少企业和银行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的复杂性缺乏了解,不善于开展必要的风险防范,影响了进口贸易的顺利开展。本文就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在进口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信用证结算方式所引发的相关风险的防范,从维护银行和进口企业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信用证越来越成为国际商品交易中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但是由于信用证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游离于基础合同的独立抽象性,使得近几年来,因信用证风险问题引发的案件频频发生,且数额巨大,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权益并动摇了信用证给予买卖双方的信心,因此研究信用证风险防范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凌 《发展研究》2005,(8):67-69
出口押汇最早产生于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贸易融资实践,并为我国大陆银行所借鉴。自1986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大陆首办出口押汇业务以来,该业务已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得到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操作标准,国内各银行名为“出口押汇”的业务实际上各有所指,  相似文献   

17.
李芳 《经济师》2008,(1):106-107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是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主要结算方式。但是信用证机制本身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在促进贸易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在软条款方面.因此,在办理信用证过程中,出口方应保持头脑冷静,小心谨慎.只有仔细审查对方制定的各项软条款,清醒地识别信用证软条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提出相对应的防范措施,才能确保信用证业务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经济纵横》2011,(6):58-59
话题背景ZR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下属部门进口部主要负责公司进口业务,具体工作包括审核合同,开立信用证申请书,根据信用证制作相关单证单据,并递交至相关开证银行。部门人员架构为主办1名,单证员3名。工作分工如下:主办及其中一单证员主要负责制作单证单据,一单证员主要负责报关及把核销资料送至开证公司核销,一单证侧重送相关单证单据至相关银行。根据公司业务规模及发展规划,需要扩大进口部规模,再招几名刚毕业的新人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9.
梁蓓 《经济师》2004,(6):7-7
打包贷款是指出口商在急需资金时,将收到的由进口方银行开立的信用证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一定款项,而出口方银行向其放款的一种融资行为。一、信贷部门如何进行风险防范一是原则上向银行申办此项业务的客户,应在该行办理结算业务一定时间以上,且无不良记录。二是银行信贷部门对要求打包放款的出口商要严格审核其出口能力、信誉程度,了解其贸易业绩,评估其资产负债状况和偿还能力。三是贷款过程中,信贷人员应进行贷款跟踪管理,密切监督企业的用款、备货情况,核对贷款用途与资金投向,保证贷款专款专用,确保用于打包贷款的信用证具备与之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正>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是指为客户办理的发生于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及清算,包括外币兑换、外币交易等外汇业务,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国际结算相关业务和进出口押汇等国际融资相关业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