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农户信贷是金融扶贫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建立农户信贷扶贫机制的一个理论模型,揭示农户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以我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微观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控制了农户信贷影响因素的内生性后,对农户信贷的收入效应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农户信贷带给农户更高的收入和更快的收入增速。进一步分析显示,农户的信用水平和收入水平越高,信贷的激励效应越明显;同时经营性信贷对农户收入的激励效应越强。因此,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特别是农户经营性信贷可得,以及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扶贫的主要抓手和有力支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CFPS数据和Logit模型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支付总体上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并未产生积极的改善效果,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从区域异质性看,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并且以中部地区尤为明显。从家庭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促使收入贫困农户、非融资约束农户、非土地流转农户、非组织参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并且对绝对贫困农户的促进效应要大于相对贫困农户。对非收入贫困户、土地流转户和组织参与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从户主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对户主健康家庭、自雇户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对稳定受雇户主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背景下,利用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扶贫政策显著抑制了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安慰剂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对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力度较大的地区而言,产业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抑制效应更加突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明确了生计模式和致富意愿是产业扶贫政策降低脱贫群体生计脆弱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其中生计模式呈现了更为明显的渠道效应。在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本文为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衔接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6—2020年安顺市1150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微观统计面板数据,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切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比分析信贷支持和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并通过中介变量研究两种政策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制和福利依赖效应,同时对不同区域和个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支持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而公共转移支付则会提升贫困脆弱性;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可能会减少其劳动时间,导致贫困脆弱性增大,即存在福利依赖效应;脱贫摘帽后,帮扶县对信贷支持力度的需求更为强烈。由此,文章从完善贫困脆弱性识别、推进信贷支持、精准实施公共转移支付及深化多方联动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户融资是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小额信贷在引入我国之后,因其能解决农户融资和消除贫困而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显示,小额信贷逐渐偏离了贫困户。事实上,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一直存在着放大户、垒大户、"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为了解决贫困农户贷不到款和贷款难的问题,本文分析制约贫困农户贷款的因素,并给出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信贷扶贫正逐步由农户贴息贷款转向支持农牧区龙头企业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发挥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受金融危机、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地区农牧民生产经营特点等因素影响,信贷扶贫支持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信贷扶贫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社会各部门联动,逐步建立新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信贷扶贫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信贷扶贫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陕西省信贷扶贫综合效率在全国和西部均处于中下游水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与网点供给不足,贫困农户贷款融资短缺;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起支撑作用,改进技术水平与合理配置扶贫资金有助于提高扶贫效率;陕西省精准扶贫战略收到初步成效。为此,可通过培植扶贫的"造血"功能、拓宽信贷融资渠道、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信贷融资平台等路径提升信贷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络具有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等作用,从而可能减轻农村地区信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本文运用全国农村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农户的社会网络对其获取信贷的影响,研究表明: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获取信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宽泛的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社会网络是农户平滑消费或扩大生产的重要工具;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非正规金融,在正规金融它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但这种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县域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多维贫困减缓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减缓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且直接作用强于间接作用;经济增长效应强于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贫困的影响大于医疗贫困与教育贫困.因此,应提高贫困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促进县域金融发展,减缓多维贫困.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创新金融扶贫体制对我国农村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重均衡模型,对比研究信贷、保险、"信贷+保险"三类金融产品的扶贫效果,在不同的信贷和保险产品结构下得出陷贫概率,进而得出金融扶贫产品的精准设计,以创新金融扶贫体制,从而解决我国深度贫困的问题。研究表明:单独信贷产品扶贫无效;保险能够帮助阈值以上人群摆脱潜在贫困,但对深度贫困无效;"信贷+保险"能解决一定程度的深度贫困问题,比单独信贷或单独保险的扶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判别抽样法,定点选取了16个省(市)国定贫困县中的1503户暂时性贫 困农户为对象,对其经济特征、信贷需求及贷款可获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 Probit模型对其贷款可获得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调查发现:大多数暂时性贫困农户均 有信贷需求,且以中短期和小额为主,用途以消费为主,生产次之,信贷可获得性整体偏低, 且正规信贷获取难度大于非正规信贷。实证结果显示: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 对贫困农户正规信贷和整体信贷可获得性均有正向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及区域影响力对非正 规信贷可获性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机构物理距离对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性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效应。可见,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金融网点已成为我国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 性的现实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户风险应对能力、降低农户返贫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苹果主产区2255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Ⅳ-Probit方法检验农户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与行为以及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农业保险以及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均能够显著降低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地,按照贫困脆弱性的主导因素不同,将贫困脆弱性分为风险型贫困脆弱性和资本型贫困脆弱性两种类型.农户参保及提高保障程度均能显著降低这两种类型的贫困脆弱性,并且对风险型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力度更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收入结构异质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降低了"纯种植收入农户"和"以种植收入为主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而对"以种植收入为辅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减缓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国家农村扶贫信贷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阻碍发展和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借助金融扶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反贫困方法。本文考察了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农村扶贫信贷制度状况,对各国农村扶贫信贷制度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各国农村扶贫信贷制度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农村扶贫信贷制度给出了有关创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龙山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2015年启动金融产业扶贫以来,不断创新扶贫信贷模式,构建金融产业扶贫新体系;强化工作保障措施,搭建贫困农户脱贫新平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金融产业扶贫新思路,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的资金问题。三年的实践显示,在边贫地区实施金融产业扶贫面临着社会普遍认识不足、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农户贷款意愿不强,政府监管制度欠缺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完善监管考核机制等,从而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15.
缓减贫困一直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2003~2011年中国26个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定量研究农村小额信贷缓解农村贫困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降低农村绝对贫困的程度效应要大于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相对收入短缺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效应,应进一步放开小额信贷发展的约束成分,改进贫困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的方式,提高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近几年来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理论,详细分析研究了农村金融在农村扶贫减困工作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能够显著减少农村贫困,并且主要体现为间接作用。这也为政府的扶贫减困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即应当将制定政策的重点放在间接效应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期地实现农村减贫目标。  相似文献   

17.
贫困和反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研究的课题.在扶贫过程中,穷人普遍面,临信贷约束的现象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信贷约束是造成穷人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一思想被用于小额贷款扶贫实践中.信贷约束影响贫困持续的必要条件是要素市场具有交易成本或者生产或销售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建立小额信贷模型,探讨了我国小额贷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政府规范市场、协助建立农业协作组织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等等举措,会对小额贷款项目的扶贫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八年以来 ,我行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方针政策 ,积极开展信贷扶贫工作 ,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 ,走向富裕道路。特别是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实施 ,对大石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截至 2 0 0 1年末 ,我行对全县 1 1个乡的扶贫分社累计发放了小额扶贫到户贷款 2 93 0万元 ,累计支持全县贫困农户 1 3 4 0 4户 ,贫困人口 53 61 6人 ,其中有 43 0 0人已经通过小额信贷扶贫方式解决了温饱问题。我行 2 0 0 1年到期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应收额 1 750 .88万元 ,累计收回 1 61 7.52万元 ,贷款收…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行自1979年恢复设立以来,坚持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大量艰苦工作,特别在信贷支农、信贷扶贫(诸如支持与全省城乡居民、贫困农户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茶盒子”“油壶子”等农副产品生产的“民心工程”建设和实施贵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上,提供了大量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为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速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各级党政的好评。1999年度,贵州农行因完成扶贫贷款发放任务全国第一、小额信贷农户覆盖率全国第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既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问题。在贫困地区,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会给农村相对贫困带来什么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系统抽样获取的1564个样本的贫困地区农户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对贫困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效应大于“数字鸿沟”效应,数字技术可得性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这种缓解效应是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来实现的,且在未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同时注意“数字鸿沟”和小额信贷带来的压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