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前辈学人对于《史记》中平阳君赵豹“秦以牛田(之)水通粮”一语解释多有不同,或以为是秦“以牛耕田,以水漕粮”,或以为是秦“以发源于‘牛田’之地的河流进行漕粮”,但均未形成定论。本文认为,先秦时期关中水资源丰富,渭河支流多可航运,加上关中水利发达,于是秦国利用与渭河支流连通的田间大渠——“浍”渠进行粮食漕运,即所谓“秦以牛田水通粮”。且战国后期,随着秦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粮秣耗费日增,使用“牛田水通粮”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圆型方孔”的钱币造型因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被固定下来,其钱币艺术符号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统一.秦半两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它体现了钱币设计的元素之美,并自觉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文化,通常认为是秦族(人)、秦国与秦朝的文化。但是,秦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更广泛些。从更广义上看,秦文化应该是"秦"及与"秦"相关的文化的总和。基于此,秦文化还应该包括秦朝之后与"秦"相关的文化,因而具有深远的余续。如十六国时期的"三秦"文化,历代的"秦王"文化,秦地"秦"地名、饮食文化、秦腔戏曲文化等方面皆属之。  相似文献   

5.
在重农思想的指导下,秦政府设置了地方农官机构,县、乡、里都设置了相应的农官,形成了严密的、卓有成效的农官体系。这为秦国及秦朝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文章考证了秦国及秦朝地方农官的建置,介绍了地方农官的职责,分析了地方农官的特点,阐述了地方农官对秦国及秦朝农业、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经济的竞争。秦国在秦简公时为了抵御强大的魏国侵凌,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初租禾"政策。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实行土地制度变革和奖励农耕的政策,通过发展农业,增强了秦国的争霸实力。秦汉以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实质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陈华 《新智慧》2007,(11):17-17
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 话说在东周时候,诸侯国们一个个兴旺发达、兵强马壮,都想当老大.动不动就互相攻伐,你抢我一座城池、我虏你一群百姓,闹得民不聊生。周天子没有什么强制手段让这些好战分子放下武器,于是想了个主意,让实力最强的六大诸侯国组成“民主大会”,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东周列国的事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秦关中是华夏祭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秦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映”,使郊祀文化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秦人关中祭祀文化体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首先,“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建立了“畴祭”文化体系;其次,保持关中“唯雍四畴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的民间信仰发源地地位;最后,建立了“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的全国祭祀文化核心地带。总之,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祭祀文化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构成的秦代行政制度文化,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的制度文化,虽对先秦时期秦国及各国行政制度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举行“弭兵”之会的现象,分析了联盟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3.
中衍“鸟身人言”是巫术文化残留下来的印迹。赢秦的先祖在商王朝时可能从事巫术活动,在行巫术时有特别的行为和装束。赢秦历史上经历过一个巫术兴盛的时期,受西周文化的影响,秦发生了文化转型,巫术文化的主导地位逐步被史官文化所取代,这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理性和历史意识,推动了秦社会的飞速发展。但在秦文化中还残留了比较多的巫术文化因素,这是秦文化体现出更多的神秘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秦国及秦朝开发西部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政权有组织地开发西部,是从战国时期秦国开始的.秦襄公立国至秦朝秦二世期间秦政府曾不断地全方位地开发西部.从开发模式而言,既有军事征服、设置郡县、移民实边等军事、行政层面的开发,也有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和移风易俗等产业及文化层面的开发.正是这些开发行为,使得秦国由弱变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皇朝的统治者.而且这种开发模式,成为中国封建政权对边疆开发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各国的葬俗文化特征相异,三晋主要是土坑竖穴墓,仰身直肢葬,墓主头北向,随葬鬲、盆、罐等陶器;秦国主要是洞室墓,屈肢葬,墓主头西向,随葬蒜头壶、茧形壶等。战国时期三晋的葬俗文化特征开始与秦趋同,表现为中原战国墓中洞室墓、屈肢葬、头西向、秦式陶礼器组合等秦文化元素增加。战国晚期,随秦灭六国战争的推进,各地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秦文化,文化面貌呈现趋同的趋势。秦对三晋战争产生的文化影响,体现了空间上的扩展性、时间上的延续性和发展方向上的强制性;同时,秦文化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6.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日益显现。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也遭到来自世界各类型国家的警惕和防范。这主要是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发展中大国实行“外向型”为主导发展战略的负面结果。因此,在分析发展中大国制定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赶超战略”阶段进行了划分;并依据我国经济赶超所处阶段,提出贯彻“科学发展”的思想,实施“立足国内市场、全球配置生产”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本业”、“末业”的划分及“重本抑末”思想,并不产生于商周春秋时期,也不起源于儒家,而是在战国时期,为适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愿望,由法家首先提出来的。盐铁会议上,大夫、御史以法家的“民强国弱”、“利出一孔”作为理论根据,打出“本末并利”的旗号,实际上是主张通过官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打击民间商贾;贤良、文学则继承了早期儒家的义利观和“藏富于民”的思想,借用“重本抑末”的口号,反对官府“与民争利”。他们所争论的焦点,并不是要不要“末业”的存在,而是由谁来经营“末业”——前者力主官营的合理性,后者则指出官营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是古代评点修辞理论的集大成。他总结了“极微”的认识论,并在“极微”观的指导下概括了“那碾”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程度上的系统认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他能够攀登古代评点修辞理论高峰的关键。金圣叹为古代评点修辞理论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探讨。文章认为,独特的墓葬仪轨与器物组合反映了早期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东方商文化、东夷文化与西方周文化以及西戎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进而揭示了三代以来关中及中原地区以“东西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