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浙江省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选取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导致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但该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逐步缩小;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崔新生 《商业时代》2008,(3):100-100,73
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看.广东产业结构均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GDP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而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偏小.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但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并且三次产业的协同性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阻碍二者协同变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贾俣 《现代商业》2012,(12):199-200
这几年,江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的一些变化进行了研究,用统计学的理论,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一些推进就业市场发展的可行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按照配第-克拉克原理,在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变化保持相关性。依据江苏1990-2012年GDP与从业人员数量关系变化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江苏省应增强区域就业结构的合理与匹配性,调整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同时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人才与产业需求拟合的有效机制,形成全方位、覆盖广、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区域专业设置布局,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缓解就业压力,明确就业方向,保证就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0—2008年的样本数据,分别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对河南省与其他中部省份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增加值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就业率低、整体就业结构偏离度较高。充分说明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对于增加就业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对新乡市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关系显著,但有所偏离,第一产业存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第二、三产业就业空间仍需拓展;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之间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是其就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为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良好互动,应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的同步增长,并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趋势从1978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变动呈现这样一种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按一般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类理论,我国的就业人口已经进入发展型阶段(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25%,第一产业在50%以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各个产业及其就业结构可能呈现这样的趋势。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就业人数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并从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对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天津市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娜 《商业时代》2007,(25):101-102
本文主要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角度来考察吉林省就业问题。根据1997-2004年统计数据,分别对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弹性大的行业,以解决吉林省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两方面对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优化山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一产就业比重;优化二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  相似文献   

14.
梁敏  王建军  赵心宇 《现代商业》2014,(14):117-118
近十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全国与内蒙古的就业弹性,区分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关系,并提出未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志伟 《商业时代》2012,(27):140-141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广西1979年-2011年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分析广西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对就业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较弱;第一次产业产业滞留劳动力较大,第二次产业经济增长较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就业结构与外资的Geweke因果关系分解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Geweke因果关系分解检验和协整理论,研究了1983-2006年间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实际利用外资间的长期和即时因果关系,以及外资对各产业内部就业比重变动的作用.结果表明:外资对我国就业结构变动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而就业结构变动对外资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外资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存在负向影响,对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则具有正向影响;此外,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动和外资闻存在即时因果关系,二者的变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2006—2016年的三次产业数据为分析对象以促进新常态下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升,首先对江西省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表明其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及就业结构为"三二一",并得出了江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论。其次,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指出了各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三次产业对GDP及其增长率的贡献率,结果都表现为"二三一"的结构,但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为此未来江西省应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就业弹性,利用结构偏离度分析了广东省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得出广东省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广东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长缓慢,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因此广东省应该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核心省份之一,湖南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其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三次产业的比重、贡献率、对GDP增长拉动作用和就业人员比重四方面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并与广东省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湖南省存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