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刘莹 《金融会计》2012,(11):50-54
以2008—2011年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单因素法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股利黏性、货币政策与上市银行现金股利发放水平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2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的现金股利支付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现金股利支付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股东权益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普通股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股利支付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2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的现金股利支付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现金股利支付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股东权益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普通股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股利支付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股利政策作为现代公司理财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关系着公司股东的利益还关系着公司的稳定发展,因此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无论是对于股东的利益还是对于公司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也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其影响也不同。文章选取了中国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0两年派发现金股利的情况和上市公司年报的财务数据资料,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影响中国酒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具体地分析,进一步为该行业股利政策的制定和规范提出具有合理性和可取性的建议,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的股利分配分析,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股利分配以现金股利的分配形式为主,且多为年度股利分配,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好,股利支付率变化呈现同类趋同性质。上市银行在进行现金股利分配决策时,主要考虑自身的获利能力,每股收益是上市银行进行股利分配决策时的决定性财务因素。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6,(3)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开始全面对外开放。上市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举足轻重,将对股利政策的研究扩展到上市银行上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招商银行2002-2014年现金股利分配的案例,发现上市银行的现金股利政策受到其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股权结构和银行规模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文章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内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选择了若干可能对我国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产生影响的因素,建立假设,利用多元回归、因子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影响现金股利派发的因素主要有9个,这9个因素按所含的信息量排序,分别是利润增长率、市盈率、EPS增长率、系统风险、市价、行业是否为综合类、流通股比率、每股现金流量、应收帐款周转率。影响股票股利派发的影响因素主要4个,这4个因素按所含的信息量排序分别为市盈率、市价与净资产比率、EPS、每股现金流量。本文的最后还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多元回归模型提出但尚未证实的假定最终确定其成立否。  相似文献   

8.
任尚光 《时代金融》2012,(35):147-148
创业板上市公司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能够在证券市场中树立起公司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而且能够增加广大投资者对于公司的信心,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取得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股利分配的现状为依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股本转增能力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的盈利能力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投资需求对银行的股利分配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公司规模与银行的股利分配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变现能力对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经营业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股利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与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验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最后提出了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We survey managers of firms listed on the Toronto Stock Exchange about their views on dividends. We find the perception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ividend policy differ between managers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firms.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also affects how managers view statements about the dividend pattern, dividend setting process, dividend policy and firm value, residual dividend theory, and explanations for paying dividends. However, we find weak, if any,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effect on manager perception of dividends. We conclude that researchers investigating dividends should partition the data by industry type and perhaps other firm characteristic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vidend puzzle.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业曼奎斯特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银行业1999-2008年的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变动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与自身规模不相适应。同时,银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类型等因素会使银行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银行业生产率改进大部分来自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保险业经营效率的复合DEA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复合DEA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大陆各地区保险经营效率评价中,提供了研究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新方法,并根据2003年中国大陆各地区保险经营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作出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市经营效率优于全国其他省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同时,影响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最重要的投入因素是资产规模,其次是人员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需求多 元化、综合经营步伐加快,对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提出挑战。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银行 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Fintech)所带来的机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充分的结合互联网技 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以提升整个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业也因此迎来变革。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县级行政区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减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网点的扩张势头,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并主要影响这两类银行的基层机构。同时,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转型和网点退出,但对国有“六大行”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和地区金融可得性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提升而下降。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变迁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颜色  辛星  滕飞 《金融研究》2015,484(10):113-130
当银行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当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对银行业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在金融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34年白银风潮冲击下中国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为背景,对比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金融中心上海和天津的银行业同业组织在危机中的表现,发现天津银行业同业公会成员相比于非银行同业公会的成员受到了更严重的挤兑危机,且在危机期间放款额出现了更显著的下降。而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则没有受到大规模挤兑,且反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信贷规模。本文认为是由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津沪两地银行同业公会的不同表现。具体机制为:其一,政府干预推动了银行业信息公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和挤兑;其二,政府干预下银行组织承担了更多的财政义务。  相似文献   

17.
18.
颜色  辛星  滕飞 《金融研究》2020,484(10):113-130
当银行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当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对银行业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在金融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34年白银风潮冲击下中国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为背景,对比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金融中心上海和天津的银行业同业组织在危机中的表现,发现天津银行业同业公会成员相比于非银行同业公会的成员受到了更严重的挤兑危机,且在危机期间放款额出现了更显著的下降。而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则没有受到大规模挤兑,且反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信贷规模。本文认为是由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津沪两地银行同业公会的不同表现。具体机制为:其一,政府干预推动了银行业信息公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和挤兑;其二,政府干预下银行组织承担了更多的财政义务。  相似文献   

19.
巴塞尔委员会逆周期资本框架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和《各国监管当局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指引》,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参照制定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并视需要要求银行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本文采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对该资本缓冲政策框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我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1997—2010年中国银行业规制的相关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规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市场约束、政府监管能力与资本充足率在促进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上不完全显著,但交互项对促进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方面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