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改革我国贴现利率形成机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芃 《新疆金融》2009,(12):15-17
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的定价机制已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建议取消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挂钩的定价机制,尽快实施在Shibor基础上加点生成的贴现利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调整现行的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挂钩政策.现行的票据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挂钩的硬性规定,严重背离了贴现利率已接近市场化的要求,若再依据人民银行现行贴现利率规定查处其违规行为不再具有实际意义.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如温州市等地,一些银行机构的票据贴现利率早就突破了人民银行关于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计算的框框,因此放开对票据贴现利率管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票据贴现业务实行在不低于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由市场自由决定票据贴现利率的政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各金融机构对票据贴现利率逐步试行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基础上加点报价.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率形成因素进行研究,发现3个月Shibor与票据信用风险状况是票据贴现利率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完善票据贴现利率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梧州市银行机构现有的两种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表明:央行再贴现利率对票据贴现利率定价的基准性作用已逐步淡化,而3个月shibor对票据贴现利率定价的基准性作用则明显增强,梧州市基于3个月shibor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机制改革已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推出,为银行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中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采用了参照Shibor3个月期为基准报价加点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票据贴现成本的弥补、风险的涵盖以及风险与收益的良好  相似文献   

6.
自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取消贴现利率管制是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业务,及时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2013年上半年,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郴州市银行承兑汇票增长迅速,呈现井喷之势,但票据贴现业务余额却大幅下降,呈现逐步萎缩的态势,为分析影响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业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对辖内银行未贴现的承兑汇票猛增的情况开展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7.
一月金融     
《金融与市场》2013,(8):80-80
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次改革内容包括: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相似文献   

8.
张宝诚 《新疆金融》2006,(11):41-42
一、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随着货币政策体系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个体的传导体系,建立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而在传导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传导不畅的问题。(一)中央银行层面1.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虽然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票据市场利率变动与Shibor走势基本吻合,表明目前票据市场利率已呈准市场化状态。文章从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票据要素差异、银行承兑动机差别等角度,揭示了影响票据利率市场化的功能性障碍,并从加快商业票据电子化建设、改革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规范票据贴现金融信贷统计归类等方面,提出深化票据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票据贴现是收款人或持票人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按照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办法规定,贴现利率是在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基础上浮动加点(即不低于3.24%)。据对河北省邯郸市票据贴现市场的调  相似文献   

11.
李刚 《时代金融》2013,(15):142
针对目前票据贴现利率定价中存在的定价基准失效、参考价格缺乏以及定价方式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模式的优势,并探讨了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玲 《济南金融》2008,(3):79-80
<正>现行票据贴现利率实行的是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政策。1998年3月,人民银行规定再贴现利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由人民银行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整。2004年3月25日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调整为3.24%,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商业汇票利率体系主要由承兑费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构成。其中作为银行间市场业务的票据转贴现,其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在监管部门加大力度规范会计科目核算、严查逃避信贷规模的票据业务后,买断性日趋明显,其利率更多受到信贷规模影响,与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背离;回购式转贴现业务则逐步脱离规模互转方式,近期呈现了较强的资金业务特性,利率水平逐步接轨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14.
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票据贴现利率实行的是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政策.1998年3月,人民银行规定再贴现利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由人民银行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整.2004年3月25 日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调整为3.24%,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目前,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贴现利率是在3.24%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点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贴现利率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市场基准利率的缺失以及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不足,使得贴现利率难以准确反映资金供求及市场风险状况,影响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考察天津市各中资金融机构贴现利率定价情况,指出当前贴现定价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建立与Shibor(上海银行问同业拆放利率)相挂钩的定价新模式,同时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转变和加强贴现利率管理机制,从而推进票据市场的发展,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财会学习》2013,(8):4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  相似文献   

17.
张红地 《金融博览》2013,(15):48-49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主要内容有: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取得关键性进展,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主要内容有: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取得关键性进展,其影响和意义是深  相似文献   

19.
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亟待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央行2005年3月17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今,洛阳市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票据市场利率已接近或低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商业银行票据经营利率风险凸现。一是银行承兑汇票的市场贴现利率从年初的 3.6%左右,逐步下降到了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水平以下。相当部分银行的贴现利率突破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3.24%的底线,甚至降至2.0%左右,票据市场  相似文献   

20.
再贴现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内生性货币政策的理性工具。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与利率政策趋强的环境中,再贴现业务明显扩大规模,发挥其“预防和微调”的政策效应。今后,为更有效发挥再贴现业务的效应,我们需要解决票据市场发展、贴现利率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