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创新效用的角度,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验证其信度和效度。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升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仰东 《技术经济》2009,28(2):21-23
在对高技术服务业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比较分析高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高技术服务业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通过对高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服务评价的比较分析,建立了一套高技术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尝试性地从创新投入、创新技术支持、生产能力支持、创新环境、创新产出5大方面提出20项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6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揭示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各地区在不同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提高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伦敦的R&D投入在英国最低,但是创新产出却很高,城市竞争力更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创新悖论从表面上看,可归因于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缺陷,即伦敦存在着未被测度的“隐性创新”;而实质上则反映出人们在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创新模式的区分认识不足,对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隐性创新源头和媒介作用认识不足。基于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的创新活动特点来理解和构建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城市创新政策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服务创新及其在物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通过分析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服务创新的特点,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对2009—2013年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据此提出提升中国物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1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7个细分行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10—2011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7个细分行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比较了各细分行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利用理想点模型,对2010—2011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排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总体良好,但行业差异较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与创新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技术产出、创新经济绩效四个维度设计了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为代表城市,运用实际数据对其现代服务业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创新的内涵与服务业产业的特点,以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视角构建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广东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共同表明,近年来广东服务业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服务业制度创新能力对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贡献较大,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服务业是我国发展服务型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形成与发展既遵循一般产业发展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设计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部分省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区域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经济》2015,(11):85-92
分析了中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和服务创新特点,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信托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评价了2009—2013年中国信托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证明了该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中国信托业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竞争的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区域产业集群及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实证研究,提出了涵盖产学研合作、R&D投入、专利质量、知识溢出、军民融合产业效率、创新环境6个方面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各主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评,针对各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服务企业要保持战略上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地完善高技术服务产品,不断地进行高技术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更新换代.因此,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过程中的侵蚀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市场上在推出新的高技术服务产品之后,新一代服务产品将侵蚀老产品,老一代高技术服务产品的销售额会很快下降,把握好侵蚀的有效时机可以为高技术服务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的回顾,介绍了高技术服务产品的侵蚀现象,接着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产品侵蚀时间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模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企业产品侵蚀时机的选择,并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朱礼龙 《技术经济》2007,26(9):72-74128
从企业价值创新的全新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出发,探究了企业价值创新能力评价定位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最后从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开拓市场与创新产品能力、产品功能创新能力以及突破现有市场边界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构建企业价值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州市创新能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xpertChoice软件,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收集苏州市2004-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环境创新4个维度,综合、动态地评价苏州市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竞争的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区域产业集群及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实证研究,提出了涵盖产学研合作、RD投入、专利质量、知识溢出、军民融合产业效率、创新环境6个方面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各主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评,针对各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将高技术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客观、科学地评价这些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于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区域高技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由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支撑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此对21个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普遍将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必将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恰当的战略选择则应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和竞争优势确定其重点发展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阐述了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郭洪晶  赵玉芬 《经济论坛》2009,(20):110-111
本文以服务企业创新为研究视角,参考管理三维度模型,建立了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它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创新过程管理能力、创新科技环境、行业竞争力、城市信息化和创新发展基础条件6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来评价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阶段演进的视角切入,对比考察了不同阶段高技术服务业为工业企业所提供的创新服务模式及其特征,并将两者合作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阶段相结合,构建出一个高技术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创新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理论研究表明,合作创新的净效应最终取决于创新收益与问题成本之间的权衡。在成本与收益的交互作用下,高技术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S型的三阶段动态演进关系: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初期和成熟期,两者合作创新收益递增;而在中间的调整转型期,两者合作创新收益递减。这一理论推论得到了中国现实数据的实证支持,而且中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合作创新的收益递减现象已渐次显现。因此,如何运用政府的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支撑效应的同时,减少合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缩短调整转型期,将是中国未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