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开放导报》2012,(Z1):70-95
前言全球气候问题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重大国际问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二氧化碳强度40%~45%,这必将分解到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中。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中国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在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量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刻问题;与此同时,就碳排放强度而言,2011年西部地区①的碳排放强度为1.08万吨标准煤/亿元,高于全国的0.70万吨标准煤/亿元②,即西部地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国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需求,对高排放强度省区2010-2020碳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选取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分析了2005-2010年碳排放的基本状况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原因,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强度和减排目标设定了6种不同的2010—2020年碳排放情景,并就2020年40%~45%减排目标与北京、上海、宁夏、内蒙古、山西、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目标下的6种发展情景中,2020年,甘肃省人均碳排放量为11.26tCO2~14.73 tCO2/人;能源强度为1.383吨标煤/万元~1.529吨标煤/万元,相对2005年降低32.28%~38.76%。  相似文献   

4.
冯辉 《产权导刊》2016,(7):57-59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正在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尤以全球变暖形势最为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低碳时代。而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成熟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招标》2009,(50):57-57
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近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向媒体介绍了中国政府的“减排”立场:中国承诺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下降40%-45%。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承诺2020 年前, 把单位G D P 碳强度减少40% ?45%,相当于减排15 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减排量1/4。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二次能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而扩大对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正是我国节能减排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我国政府作出了于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诺。然而日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鲁春霞带领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国大部分省份仍在‘高碳’发展。"走出"高碳时代",是不是到了一个非常急迫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而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很显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门窗行业向节能、环保方向的转变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冰 《特区经济》2014,(2):195-196
在2009年的根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从2012年已经开始在国内七省市试行强制性碳交易系统。企业可以选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市场上购买碳配额,或者接受政府的惩罚性碳税。对于选择减少二氧化碳的企业而言,技术风险是其在降低排放时不可避免也是最难预测的,本文结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特点和企业的经营特性,构建了一个评估概念模型,为企业在实施减排时候提供测量风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的重大议题,而降低碳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走低碳发展之路渐成全球共识。我国碳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减排工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要求各级政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  相似文献   

11.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统一的法律性文件,但中国政府做出了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还是赢得了国际赞誉,这是一份极为详尽的减排计划,即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低碳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比2005年同比下降40%到45%,自此中国已经进入到低碳战略的经济转型阶段.低碳经济在2010年迅速升温,尽管学界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争议,但全球经济步入低碳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其中能源企业无疑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从今年政协一号提案以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招标》2010,(20):47-48
全球倡导低碳节能,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伴随铁矿石价格上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实际现状,我国要达到这一减排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 放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低碳已经成 为了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哥 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 了减排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比 2005 年 同比下降 40% 到 45%,自此中国已 经进入到低碳战略的经济转型阶段。低 碳 经 济 在 2010 年迅 速 升 温, 尽管学界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争 议,但全球经济步入低碳时代已是大 势所趋,其中能源企业无疑将扮演极 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全球倡导低碳节能,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伴随铁矿石价格上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实际现状,我国要达到这一减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在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发展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促进高耗能企业的优化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运行及施工部分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在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占20%以上并还在持续增长。建筑节能减排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举措。自中瑞两国建交以来,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20年11月24日,为庆祝中国瑞士建交70周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在京签订《关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  相似文献   

19.
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对高碳排放强度地区而言也面临较大压力。基于翔实的数据,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高碳排放强度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减排压力,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低碳技术、行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公众参与、制度与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具体建议,为甘肃省和其他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园区通过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协同管理实现碳达峰,不仅是对工业园区建设及运营质量的要求,也是工业文明建设的重要起点和实施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重要途径自工业革命以来,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全球每年超过300亿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进入大气,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12亿吨,包括约40亿吨的供给侧碳排放和约72亿吨的消费侧碳排放。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