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重芬 《经济师》2003,(6):33-34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自诞生以来 ,接受了 2 0余年的实践检验 ,越来越被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指导性 ,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文章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外贸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得出结论 ,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 ,从比较优势战略转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学者在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时应依据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理论而争论不已,但事实上此两种理论均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在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分析了其局限性及在我国的不适应性,提出应综合这两种理论,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和战略。  相似文献   

3.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肖妮 《经济师》2005,(11):23-24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使我们认识到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主导产业优势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指导产业分工与产业发展的主流理论,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理论受到了置疑和挑战,需要对指导产业发展的理论进行重新探讨。文章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以及各自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欠发达地区资源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审视,并指出欠发达地区必须实现由资源导向战略向竞争优势导向战略转变,随后提出了增强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纺织业是我国竞争性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 ,也是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已圆了纺织大国之梦。但是 ,我国纺织业大而不强 ,国际竞争力弱。笔者根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通过分析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现状 ,提出了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实施强纺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玲 《经济问题》2004,(12):57-59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外贸发展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华  雷娟 《财经科学》2006,(5):120-1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波特提出的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的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经济时代,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策略更具现实意义.我国应该积极的并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比较优势实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核心竞争力是在传统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基础上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持续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国际化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培养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提高比较竞争优势,在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深化,才能逐步培养起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是围绕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的组合变化而进行的。通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三条演进路径反映了国家竞争优势的路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必须将比较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求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呼声很高。文章认为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国的出口增长模式上。因此,本文提出应结合运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来构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模式,并就如何在比较优势中形成竞争优势,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我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实现途径,以此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对外贸易国。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这种转化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我国能否建立起自主的知识产权优势。  相似文献   

13.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进 《经济师》2002,(2):42-43
用来指导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是内在统一的 ,试图通过推行产业政策扭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 ,应坚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出发点 ,发展“适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其静态性容易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我国的对外贸易按比较优势经过20年的迅速扩张,“比较利益陷阱”已经摆在面前。战略调整势在必行。我国的贸易战略应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循序过渡,按比较优势选择和扶植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陈羽 《生产力研究》2005,(11):28-30
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的又一理论的核心。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即既相互离异、相互否定,又有继承与贯通,尤其统一于指导实践。因此对这一关系的辨证理解对我国制定外贸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十分突出.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本文在运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竞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后发地区的发展定位与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竞争发展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解决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后发地区的发展,而后发地区的发展定位和竞争战略选择,既应具有现实和实现的基础,也必将对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其发展定位层面,应使之更趋实际,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在其战略选择层面,应在实效的基础上,使竞争优势与优势竞争相结合,构建起有效的竞争体系,促进后发优势的实现,最终实现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以甘肃产业调整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然后分析了甘肃经济长期以来走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甘肃产业调整应走竞争优势导向型发展之路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与获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思路,并从价值链理论出发,探讨了企业寻求成本竞争优势、歧异化优势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20.
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外贸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探讨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策略选择的启示,提出发展对外贸易、谋取国家竞争优势的策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方针、运用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