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我国抓住了入世和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的契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7.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为明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当前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预测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可保持不低于今年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减速运行的不利影响,仍取得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实绩。其经济运行特点表现为地区经济整体稳定增长,增长幅度略有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恢复性高增长;消费增长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出口增长速度大幅滑落。  相似文献   

3.
2005年我国就业的主要特征及2006年面临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2005年我国就业的主要特征 特征一: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有效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2005年是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比上年约增加了1600万人。同时,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全年GDP增长达到9.9%,有效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完成全年900万就业增长目标任务的108%。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宏观经济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经过此轮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有望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出现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佳境。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继续有所放慢,但这不是转折,不会进入“周期性的低迷期”,中国经济在阶段性适度调整中仍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5.
普京执政以来.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运行良好:经济已连续七年保持增长.GDP增幅一直保持在6%以上.2005年俄GDP同比增长6.4%;国库日益充实,预算盈余不断增加,2005年俄财政盈余约合573亿美元: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俄职工平均月工资增加约2.8倍,消费需求十分旺盛;卢布币值稳中有升,外汇储备连创新高.截至2006年1月6日已达1823亿美元:外债规模迅速减少,截至2005年10月1日已降至868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完成预期目标。展望201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达到14221亿美元,增长23%,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8%,“高出低进”成为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改变了近两年来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的局面,也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增加,达到1019亿美元,外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强。2006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投资和贸易继续回升.中国外贸总体上面临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2007年前四个月,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继续保持较强劲的上升势头,当前经济运行继续处于上行通道(见图1)。与此不同的是,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开始掉头向下,小幅回落,这表明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上升的势头可能会有所减缓。先行指数与一致指数的分歧,预示着未来经济运行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呈现过热态势,另一种是继续处于较高的增长平台,但增速放缓。这是因为4月份先行指数的小幅回落是今年以来的第一次,这种整理是否是趋势性的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上海经济将延续去年快速、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外商投资、居民收入、外来消费均将保持稳步上升。在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中,上海消费品市场将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汽车市场也仍然会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变化,汽车产销的不利因素增加,应该予以极大的关注。汽车市场经历了超高速增长之后,使用环境方面出现了大量问题,特别是道路、停车、燃油供应等等,2005年的汽车市场将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呈现较为稳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2006年,从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三大需求变化看,经济增长率将有所回调,但仍会保持在高位。宏观调控既要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又要避免投资反弹。为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扩大消费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出口增长保持平稳,进口增长有所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贸易顺差继续增长,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所加剧。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对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再加上2005年四季度出口处于较高水平,2006年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而当前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会影响进口增长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陈克新 《市场周刊》2005,(42):21-21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今年前3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4%。工业增加值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一些消耗钢材较多的工业产品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尤其是钢材出口量急剧膨胀。前9个月出口增长83%。预计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将实现较高增长。照此测算.2005年中国钢材消费量(全口径.含国内产量重复计算和出口。下同)将达到或接近3.7亿吨。同比增幅超过12%,依然较为旺盛。  相似文献   

14.
一 2008年俄罗斯经济形势 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得到保持,但增幅有所放缓.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得到改善,经济增长的内需导向型发展进一步加强,而有利的对外经济行情即石油、天然气及其他原材料等出口价格高位运行则成为带动俄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主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受次贷危机影响,俄罗斯国内信贷条件趋于恶化,遏制GDP增速.  相似文献   

15.
4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1年一季度全国能源经济形势及走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拉动下,国内经济增长和消费平稳增加,能源价格基本稳定,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较好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当前国内外环境极为复杂,世界经济还没有  相似文献   

16.
春节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回答了记者就2006年工交经济运行的提问。这位负责人说,2005年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工交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煤电油运制约矛盾有所缓解;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产品价格涨幅回落。  相似文献   

17.
一、2006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及2007年基本判断2006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在5%左右,略高于2005年(4·9%)水平。200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幅预计达到1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周期性扩张阶段,但增速较2006年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前3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3%、10.9%和10.7%,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1.2%、1.3%和1.3%,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和较低通胀,宏观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一、投资和外需驱动特征明显前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1.9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为50.9%,比2005年底高出2.3个百分点;投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42.3%,比2005年底提高了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从 1998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由紧缩转向扩张,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作为政策调整的结果,199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但从去年3月起又转向下滑,通货紧缩仍在继续。 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应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作为基础和依据。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尽管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继续呈快速增长势头,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提高。2009年,由于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剧烈变化、国内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严峻、居民收入增长预期降低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虽然仍在快速增长的通道中运行,但增势将会有所减弱,难以出现2008年的高增长局面。保增长、促内需、优民生、增收减支是2009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