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本文基于制度文化的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应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个组成部分。而借鉴制度文化与制度的一般性关系,有利于弥补现有研究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视角的不足,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即政府执政理念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政府设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要符合传统文化特点,政府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要与传统文化协调一致,政府应承担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中制度环境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养老出现了一种现象,在一些大城市里家庭养老的责任在逐渐下降,虽然中国养老金的覆盖面不广,差距较大,但是拥有养老金的老人越来越少,得从子女那获得经济帮助,反而还要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老年人在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还要背负对成年子女的家庭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在研究政府养老是否对家庭养老具有"挤出"或者"挤入"效应,了解政府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力度,给提高老年人福利,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平衡发展提供政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主体,理清政府执政理念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价值取向、政府责任内容影响的作用机制,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古代中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制度为例,对“忠君”的执政理念、对“尊老”传统孝道文化的制度价值取向和改府责任内容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剖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并准确预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晋东S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新性别差异。虽然女儿越来越多地与儿子一样承担起了养老责任,但与儿子相比,村落社会中的女儿养老行为依然有很多独特之处。在赡养方式上,女儿多以"回娘家"的方式赡养父母,而儿子则以"轮养"的方式赡养父母;在赡养时间上,在双方自立时期女儿就已承担起了赡养责任,而儿子则在父母需要赡养时才承担养老责任;在赡养规则上,女儿赡养父母的逻辑以"情感"为主,儿子赡养父母则主要遵循理性逻辑。  相似文献   

5.
发放1 000份问卷调查影响老人幸福感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分析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老人养老差异,发现城市老人养老更加注重精神养老,农村养老依赖政府养老。因此,社会各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政府应将解决老年人幸福养老的关键点放在农村;企业应推进社区养老模式,与政府共同分担中国养老问题,加大对老年产业的投资与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子女在做好自己本分的同时,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6.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不是一个养老制度的全部目标.在理论上,个人应该承担养老保险的首要和主要责任.政府责任与个人责任一样,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养老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责任与个人责任有各自不同的机理与方式,为实现养老制度社会福利最优化,政府养老责任与个人养老责任应该组合成"梯度模式",分别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水平目标与高水平目标.这样的"梯度组合"对于养老制度的公平诉求与效率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伦理仍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的伦理关系。养老、敬老是基本的家庭美德,家庭尤其农村家庭承担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指望“未富先老”的国家完全代行养老之责并不现实。因此,在政府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弘扬发展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文化,仍然是基本和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跃生 《开放时代》2012,(2):102-121
本文以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动分析”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生活费用来源和起居照料。农村65岁以上老年父母以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为主,但独立生活已显示出增加趋向;城镇老年人则呈现独立生活和与子女共同生活并存的局面。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之下,子代的“实质”性养老责任逐渐被“非正式”或形式养老所取代,“刚性”供养变为“弹性”支持。而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农村,老年父母,特别是父亲尽可能参加农耕及其他有收入的劳动来减少子代赡养负担。70%的老年人从生病至去世在一年之内,多数老年人并没有给子代照料带来很大压力。子代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在城市已经弱化,相对来说儿子承担养老的比例高于女儿;在农村,儿子仍是父母养老的主要承担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意义及现实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翠珍 《经济师》2002,(4):56-57
文章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是相适应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家庭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情感上的慰籍 ,填补社会养老的缺位 ,减轻政府在老年保障方面的负担 ,因此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养老应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得到政府的支持 ,依托于新的文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精神病老年群体的机构照料服务迄今处于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未管到的"真空地带"。以北京为例,调查了市区、郊区、农村地区50岁以上老年精神病患者居家养老的现状。精神病老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社会处境不利,需要社会保护,需要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现阶段,政府应将这-群体的养老服务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为精神病老年人提供社会照料服务,应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从保护环境抑或“风险和收益并存”原理角度,都应科以经营者严格责任。但由于其所从事的活动的特殊性,不能由其承担所有由此带来的损失,应让其他责任主体参与进来,因此,在确定经营人为首要的责任主体后,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同时需规定责任保险人、基金等责任主体,但与经营者不同。其无论在赔徭范围还是赔偿顺序上承担的都只是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文灵 《经济管理》2007,(24):62-66
目前多数国家都是在对其未来的养老金债务进行精算的基础上确定其养老储备基金的规模及政府注资的法定义务,并将财政拨款、公共资源收入和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及其分红等作为养老储备基金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难以保证全国社保基金具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不利于全国社保基金发挥战略储备基金的作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中对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养老储备基金的性质、支出范围和目标规模以及每年划入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种类、数额等予以明确的界定,以确立全国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考察传统文化信念驱动下的家庭养老保障机制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养老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传统文化信念将后代人力资本积累与父代养老保障有机地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家庭养老保障和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现收现付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其次,本文以我国现实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的良好运转则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因此,我国在致力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的作用与培育。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冲击。通过对苏北某县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的特点。调查地的农村自我养老的比重已经超过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从传统的家庭成员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为主转变为老年人的经济自给、生活自理和情感自抚为主。农村养老模式的这种变化其原因在于人口流动严重削弱了传统家庭养老,而另一方面,社会养老又尚未建立,因而是现阶段的一种被动无奈的选择,是一种过渡性模式。长远来看,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出路是走向社会养老。为此,须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构建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责任的定位是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每个阶段,政府的责任和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借鉴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经验时,本土化和实践经验不足,养老服务中政府责任过度收缩和责任缺失并存。建立能促型政府是未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责任调整的方向,政府的直接服务提供责任应该缩减,而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服务购买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责任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比较出发,分析了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结构特征,指出了发达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三个层次,明确了国家养老储备金在其中的功能和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公共养老金计划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划分以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缺陷,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指出了国家养老储备金在中国养老体制改革中的多重责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地区子女移居国外的老年人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合作群体理论模型,分别从老人和子女角度综合考察了子女移居国外、其老年父母在国内居住的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子女移居国外减少了老人的日常照料;移民子女的代际关系存在向西方"接力模式"演变的趋势。留守国内的老年人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得到满足,而获取日常照料的关键因素则是子女数量、居住关系以及子女的孝道意识;子女之间的分工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原则和互惠原则进行,其中"养儿防老"模式被取代,女儿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a fresh look at the magnitude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caring informally for a parent and paid work. We adopt a simultaneous approach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how hours of care are influenced by hours of work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round.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role that filial obligations play in choices of caring versus working. Using the SHARE data (2004 and 2006) we fin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informal care hours in response to working hours is between ?0.17 in the caregivers sample and ?0.19 in the women-only caregivers sample; small but not negligible. Moreover, we find that a 10%increase in the index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filial obligations increases weekly hours of care by about two and a half h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