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是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实现供需匹配均衡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的心理感知、农民群体性外部比照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关键内部因素,但二者对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并不一致:农民可以提高心理意识形成能动的新民居居住意愿;农民个体与入住新民居群体的比照可以增进其新民居居住意愿。新民居政策宣传沟通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外部因素。改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考察影响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自评及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响因素较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较差、婚姻状况处于独居(丧偶、离婚、未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照顾和情感慰藉;是否工作、是否有养老金这些经济收入对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有一定影响,有工作的老年人及有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更愿意独立居住。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孤独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赣州市805名“空巢青年”为调查对象,探讨孤独营销对“空巢青年”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感受到的孤独感越强,其消费意愿越强烈。企业应针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各个环节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积极关注孤独感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老年人居建筑设计的现状,分析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性,并就此对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老年人居住建设设计的重要性,列举了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的类型,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特殊的居住要求,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理念,以期使户型设计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摆在环境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对老年人的无障碍居住环境设计进行了探索,旨在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9.
利用调查数据对贵阳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贵阳市老年人以居住在三代及以上户为主,夫妇户也占较大比重;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比重略高于不与子女居住的比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住房条件、经济收入和与子女的关系状况三个因素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2006年中国老年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丧失之间的关联。采用教育程度和自评经济状况作为测量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老年人ADL丧失率呈现反向社会经济梯度。无论城市还是农村,ADL丧失率均随着老年人教育程度或自评经济状况的降低而显著提高。这种社会经济梯度现象揭示了老年人ADL丧失率不仅在贫困与非贫困人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不同阶层非贫困人口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我国城乡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ADL丧失率存在较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老人的居住模式选择及其福利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与子女合住的居住模式真的能改善老人福利吗?文章以我国老人的膳食质量为例,基于我国独特的“双向反馈”代际关系,从“亲代需求”和“子代需求”两个方面来讨论亲子合住居住模式对老人福利的影响,并利用2009年与2011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 NS )的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与子女合住的居住模式非但没有改善反而降低了老人的平衡膳食得分,尤其在低龄老人、农村老人和女性老人中更为明显。(2)从影响渠道来看,亲子合住居住模式家庭中老人为满足子女的抚幼需求而无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但老人的照料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代际关系重心向下偏移是造成老人膳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文章为不同居住模式下老人福利干预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循环经济是从资源、生产、消费、废物利用等环节实现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的经济方式;而城市生态系统源于生物生态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依照生态学的原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蒋艳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3):78-82,98
调查了杭州市居民休闲时间的投入意愿,结合杭州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影响居民休闲时间投入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休闲时间投入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上,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休闲时间投入意愿越强烈;性别对休闲时间投入意愿的影响主要源自于不同性别在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及其休闲偏好。婚姻状况对休闲时间投入意愿影响不大,收入对此没有影响。对于不同的休闲活动项目,影响居民休闲时间投入意愿的变量各不相同,由此得出诸多居民休闲意愿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计算和评价了湖南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状况.指出消费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调节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实施文明消费,提高消费效益,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在陕西省进行的\"陕西省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健康自评、心理福利自评两个个体主观感受变量对农村老年女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个体主观感受状态对农村老年女性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较好的健康自评和心理福利自评将显著提高老年女性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器械支持自理能力。研究结果为增加农村老年女性主观感受,从而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宁波城市老年人的购物行为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探索宁波市海曙区老年人的购物行为及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老年人的购物行为通常发生在小区内或小区周边,购物圈为离家0~500m;老年人购物频率呈现每天购买蔬菜食品、隔一天购买日用品,外出购物主要发生在上午,且以步行为主。2城市老年人购物行为受到年龄、性别、收入和家庭结构的综合影响,年龄是老年人购物行为内部分异的最重要因素。3城市老年人购物行为主要分为经济实惠型、成熟理智型、享受生活型和新潮时尚型,购物行为空间基本符合距离衰减定律,但局部有波动且表现为跳跃式五圈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乡比较的视角,利用调查数据,运用意愿调查法分析了城乡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但是农村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响应程度要高于城区居民,且农村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户均支付意愿也高于城区居民,但农村居民的总支付意愿比城区居民小;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均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对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拒绝支付的理由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拒绝支付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没有能力支付,而超过半数的城区居民认为水源地保护是政府、自来水公司等其他主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