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人口迅速增加,这种新的通讯技术在大大提高效率,给人们带来便利、愉悦乃至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法律问题。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侵权。本文首先通过对人肉搜索的利弊思考。结合当前立法现状。揭示了我国有关网络侵权保护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构想。  相似文献   

2.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反腐模式,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与监督权提供了平台,是政府反腐的重要补充。缺乏制度规范的网络反腐,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存在与政府反腐脱节、影响反腐成效等问题。加强网络反腐的法治化进程,用制度保证公民网络监督权的实现,应明确立法主体,明确网民权利和义务,建立举报人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和被举报人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网络反腐处理及反馈机制,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章惠萍 《特区经济》2014,(10):163-164
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形式,拓展了人们表达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我国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方面还存在真空地带,有必要完善相关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当<超级女生>引发的选秀节目在中国火速走红之后,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规范,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限制了新闻自由,国家干预超出了其应有之范围.新闻自由是宪法之规定的言论自由的引伸之义,也是保障公民自由选择权的重要途径,国家干预应在法律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特殊性,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对公民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不仅需要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寻求突破,也需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不仅要对传统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予以法律禁止,还要对网络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加以制约.为此,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涵义入手,根据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并参照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良好的行业自律机制等原因,公民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况屡屡发生。鉴于公民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弱势地位,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和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专门的法律,限制相关技术滥用,强化责任主体的保障义务,加强行业自律,加强政府在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教育网民加强安全保密意识,提高网络道德修养也是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赵明漫 《魅力中国》2011,(1):167-168
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我国,即使是隐私权这样的舶来品也逐渐被普通公民所接纳和重视。在对隐私权构成侵害的各种形式中,新闻媒体侵权最为典型也最能引起人们关注。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媒体产业的繁荣更加使新闻自由和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日渐明显。面对这样的冲突,焦点就在于如何界定权利的界限,如何使隐私权和新闻自由在我国均能够得到充分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8.
要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就必须依靠法律调整权利结构。非公平收入是在所有权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中,权利的社会性明显缺失的表现。所有权社会功能的发挥能控制非公平收入,以实现重新分配,限制所有权行使是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宪法和法律在平等保护所有权的同时,要区别限制所有权的行使。所有权保护与限制的和谐构建是社会建设发展中利益共享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公民对于内心意思予以保留不被外界知晓的一项基本宪法权利和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不作为表现形式。此制度之构建,学界争议颇多,本文旨在充分考虑在我国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应当实行一套有限的"沉默权制度",努力在被追诉人的人权保护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介绍了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定和网络言论侵权行为的责任赔偿规定,分析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网络言论自由的影响。认为,《规定》的实施是我国司法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不仅规范了网络言论,并且对网络言论自由做出了更为规范和准确的限定。从而为公民人身权益的保障提供了保护,更为公民在网络上的自由言论表达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相似文献   

11.
孙少波 《中国经贸》2013,(22):90-9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的到了无限的扩张,在公民实现参政议政、检举揭发违法犯罪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自由权的扩张使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新闻,侵犯他人权益,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如何界定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一、平等权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它意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由度。它既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实体性的权利,同时又是现实中实际运行的权利。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第4款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电子商务在历史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方式,它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法律考验这是因为法律的滞后性严重障碍了网络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故,本文试图从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入手,通过比较国内外保护网络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相关立法,并深入反思,以期加强我国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孙华 《魅力中国》2013,(22):332-332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民的个人信息频繁被盗用,为了进一步保护公民的权益,个人信息也就成为法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从个人信息的概念度现状入手,探讨我国信息保护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日子。每年12月4日,都要纪念宪法的诞生。本期正赶上12月出版,《农民法律之友》编辑部特组织一组有关宪法内容的文章,以资纪念。宪法的条文很多,内容丰富。本期专谈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问题。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时期,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实行所谓的“群众专政”,到处私设监牢,随意逮捕和拘禁人。用大字报进行诬告陷害和诽谤。随意抄家,非法侵入公民住宅。通讯自由也失去了保障。凡此等等,大家亲受其害。所以,1982年的宪法对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作了详尽的规定。如“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等等。大家熟悉和遵守这些规定,人身自由就可以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6.
周初  孙梦翔 《魅力中国》2013,(19):19-1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言论不仅是传播信息的载体。也为造谣和炒作等创造了播篮。在我国,言论自由和网络言论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缺失。本文从言论自由和两络言论的相关概念入手,深入分析网络言论自由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7.
薛莲  余海燕 《特区经济》2005,(2):232-232
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隐私权之于现代中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侵犯隐私权越来越成为非常频繁的侵权事件,有关诉讼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立法上的严重缺陷和司法的无所适从。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并没有“隐私权”一词,公民隐私主要是通过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来保护的。比如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相似文献   

18.
解读生命权     
唐青女 《西部大开发》2010,(1):74-74,85
公民享有生命权。本文通过解读我国现行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呼吁每一位公民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赵杨杨 《魅力中国》2014,(20):316-316
隐私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随着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深层化和频繁化,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也日显尖锐。这种冲突在明星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表现上尤为突出,从文章到黄海波,网络上先后出现了多起明星隐私泄露事件,再一次将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带进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引导、运用传播的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明星的隐私,也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作品的传播提供更加宽阔的渠道,也给数字作品版权保护带来挑战。这促使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保护数字作品知识产权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以此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