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许琳 《魅力中国》2012,(35):168-168
意境是中国民族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文艺实践的产物,是中国艺术审美重要特征之一,是历代诗论家和美学家关于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评价的一条普遍性标准。本文分析意境特征(情景交融、空白、主观与客观契合)以对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4.
从悲剧美感的角度审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和古希腊悲剧一样,这部作品揭示出美的实质来自于对立面的斗争.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悲剧审美的心理模式,即痛感→快感→美感.作为文学领域中最高的审美形式,悲剧的审美意境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差别消失,主体融入客体,让我们在嗟叹老人宿命的同时,又感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崇高感.  相似文献   

5.
余志刚  张雪蓉 《魅力中国》2013,(28):100-100
“意境”是贯穿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灵魂。透过作品的审美意境,陶瓷绘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更生动地传达和更广阔的延伸。集结独特的陶瓷品性和文化内涵。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独具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表现陶瓷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解析了陶瓷绘画的写“意”手法。为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例,阐释了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作为一种文学框架,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作者从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等不同层面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修辞格层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一个通道;意象意境层是不确定性与空白最多之处,也是召...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是一种类宗教 ,它与艺术审美天然亲和 ,从而与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意境说关系密切。佛教的一些思想观念渗向诗论 ,促进了诗论家对意境内涵的分析 ;佛禅“悟”的思维方式对诗论的渗透 ,使意境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禅境与诗境相互融通 ,使诗论家们进行了以禅境建构意境的尝试 ,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冯美玲 《魅力中国》2012,(32):15-15
意境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在艺术实践中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相生”的境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艺术设计中意境美的运用,使我们充分的了解和体会意境美特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何祥 《魅力中国》2009,(36):187-187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中国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意境一词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名词,它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同时也是艺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所涉及的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哲理与教化等等,通过意境升华为情境交融,可以使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达到很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汪祎  余萍 《黑河学刊》2008,(6):55-56
审美领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直接、整体的领会。被观照的审美客体首先应具有让人感悟的空间,并有能超越客体感性的人生哲理,审美主体随之进行有迁想的审美想象,再经过顿悟的过程达到妙得,从而在深层次领悟审美客体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诗耿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鉴赏诗歌不仅能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以及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或美感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映。国画的意境能够使人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相似文献   

15.
任志鹏 《黑河学刊》2012,(1):141-142
本文就版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明确、的论述,并将审美特征体现的非常充分。同时又通过对版画在教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教学以及环境的创建上等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6.
林玲 《改革与战略》2002,(11):61-64
在中国文化中,受原始思维的深层制约,任何时空都被视作生命的时空、思想的时空和观念的时空,也就是说,时空被高度地主观化、生命化了.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时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意境,也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生命性的时空构成,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和人的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对象的基本范畴之一,具有美之本体的意义.意境以象为基础,却又超越了象,是包括象以及象周围的虚空的一个领域.因而,同象比较它具有更大的虚幻性、主体性、精神性和无限性.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源于佛学,出现于中唐,盛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是中唐以后审美和文艺创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境往往作境界、意境等概念的省称,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论著中使用最多.  相似文献   

17.
怀人诗“留白”艺术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唐代诗歌作品,“留白”技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艺术价值。诗画同源的传统,使得我国传统的绘画“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水墨之间的空白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和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艺术作品、艺术家和世界共同构成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使审美活动由审美价值关系中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单个主体活动转向了多个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审美活动的主体间性。审美活动主体间性的交流形态,主要体现为审美活动中的多个角色的多重对话和交往,它是"我"和"你"的交流,是多个主体的交流,并且是主体间多种方式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杨超  张萍 《理论观察》2012,(1):167-168
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在其创作中空白技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及其如何运用的阐释,力图找到空白艺术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陈浪华 《魅力中国》2010,(16):87-87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