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人占     
《中国税务》2011,(8):4-4
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之...  相似文献   

2.
为何不加息?     
为遏制投资增长过快 ,央行去年以来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却一直没有动用货币政策的另一利器———加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我国利率走势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利率水平与美元利率水平的差 ,成为影响人民币利率和国内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1 997年以来 ,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同步运行 ,加息将刺激投机资本潜在的套利压力约束了人民币利率水平的调整范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 ,若同时调整存贷款利率 ,缩小利差 ,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安全。因为四大行…  相似文献   

3.
浅谈央行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行宣布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此次加息的幅度并不大,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银行回笼社会资金,有利于国家采用经济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但对银行业来说,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央行在此次加息的同时,还进一步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对利率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我们应该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辩证地看待央行此次的利率调整政策,合理分析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淦 《广西金融研究》2005,(1):33-33,4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宣告了国内低利率政策的终结,标志着人民币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从宏观政策角度分析,本次加息旨在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利率上调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廷科 《中国金融》2004,(22):44-4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干短期幅度。同时,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设定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又适逢宏观调控的大背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9日央行调整了利率,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中长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干短期。原则上,贷款利率只设下限,存款利率只设上限。此次利率调整幅度不大,但是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信号作用以及企业和居民产生的加息周期预期的作用十分重要,将会对未来国内价格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率调整通过资金成本变化以及加息预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影响价格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近几个月来,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利率调整政策,包括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调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改革人民币各项贷款计结息管理办法,调整罚息利率等,成为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这些利率政策的调整效果如何,是近期基层人民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九年来央行首次加息。我认为,这次加息的性质为力度不大的温和性加息,其象征意义和警示作用大于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首先 ,加息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与中国贸易长期发生逆差的国家 ,另一方面来自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的巨大利差。以美元为例 ,目前国内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为0 56 2 5% ,低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1 4 1 75个百分点。加息将会进一步加大利差 ,吸引大量国际投机游资进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其次 ,加息不利于提高我国消费率。投资率偏高与消费率偏低是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加息 ,一般情况是存贷款利率同时提高 ,导致大量消费资金回流银行 ,不利于改变我国消费率偏低的状况。如果只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高存款利…  相似文献   

10.
第一,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在美联储不加息的情况下,人民币利率上升的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1.
进入深秋时节,正当人们感到宏观调控已经收到明显成效,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稳,最佳的加息时机已过,今年不可能加息,紧绷的加息弦开始松弛一下时,10月28日晚上6点13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相似文献   

12.
《证券导刊》2011,(25):40-42
加息引房地产行业受关注 7月6日晚间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其中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5.65%,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上调至7.05%。这是2011年以来第三次加息,去年加息周期开始以来第五次加息,累积加息幅度已达1.25%。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而宏观调控也在不断深入,进入2005年以来,先是在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再次进行了总体部署,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机制。然后在2005年3月5日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随着央行在3月17日调整房贷和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刺激,目前国内对中国利率政策再度关注,我们认为,对此应从利率基准、利率定价和利率结构三个角度观察当前中国的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14.
资讯     
《理财》2011,(3):8-9
No.1加息不停止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央行曾于去年10月份和12月份两次上调利率。经过此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0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利率调整方案中,活期利息从0.36%上调至0.4%。  相似文献   

15.
《保险研究》2011,(7):I0017-I0019
7月6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调为3.5%。这已是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有关专家预测,与银行利率相联最紧密的万能险将会随之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1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2。25%,这是欧洲央行5年来首次加息,同时也为该央行2年来首次调整利率。欧洲央行上一次调整利率是在2003年6月,欧洲央行当时将利率下调到2%的历史低点。尽管期间美联储连续实施了12次加息.欧元与美元之间利差的扩大导致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但欧洲央行都没为所动。欧洲央行为何选择在英国央行刚刚降息、美联储加息预期也有所收缩的背景之下执意加息呢?  相似文献   

17.
加息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关系非常密切。利率变化对消费者、投资与投机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价等都有不同的影响。结合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整规定,探讨了加息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具体影响,并分析了本次加息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月度新闻     
《大众理财顾问》2011,(3):12-13
银行Bank央行年内首次加息活期存款利率27月来首次上调央行决定,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活期存款利率也从0.36%调整到了0.40%。  相似文献   

19.
加息的背景及特点201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为34个月以来首次加息。利率调整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央行加息主要目标是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信贷增长过快等问题.针对加息对各行业造成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业界众说纷纭。细分析一下关于加息的种种观点,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