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王震宇  周洁 《中国金融》2007,(17):79-81
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目前包括生源地助学贷款、商业性助学贷款在内的助学贷款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助学贷款一直备受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但随着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助学贷款手续繁杂、补偿资金不到位、贷款违约率攀高,等等。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边是人数占到新入学大学生半数以上的贫困生,一边是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少人问津,甚至逐年缩水。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雷霖 《甘肃金融》2003,(3):72-72,71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3年来,国家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不断进行了完善,同时提出了开办一般商业助学贷款业务的具体意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而采取免征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以帮助高校中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4.
根治助学贷款失信问题要依法以德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助学贷款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助学贷款实际运行情况不理想,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将面临“追偿难”的困境。依法治贷和以德治贷是确保助学贷款的法律基础和思想基础,是根治助学贷款失信问题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化,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国家发布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政策之后,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走向市场化,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商业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是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进助学贷款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和保险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并对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0年9月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实施以来,浙江省助学贷款业务得到了实质性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措施,尚需我们不断去完善.  相似文献   

7.
助学贷款政策自2000年实施以来,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贷款政策的普及,贷款环节暴露出了诸多风险问题,尤其是贷款回收期出现的违约风险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运行。为推进贷款政策顺利实施并发挥最大效用,本文将深入剖析贷款环节所面临的各金融风险问题及其成因,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起政府、银行、高校、贷款生四维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控制能力,促进助学贷款的持续健康发展,惠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宋晓云  沈琪 《金融与经济》2013,(2):53-54,19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推行多年,期间也经历过拖欠率高达22.4%的时期,但是随着联邦助学贷款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已然成为多数美国学生完成学业的最佳选择。本文通过浅析美国联邦助学贷款中的信用保障制度,更将之与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立相联系,论述完善我国个人征信认识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征信认识的必要性,从而促进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及时了解和解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促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最近,我们对人行咸阳市中心支行辖区(包括咸阳市和杨凌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一、辖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较为迅速截止2003年6月末,全辖有高校12所,具有申办国家助学贷款资格的高校12所,其中3所高校与银行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3所高校已实际开办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特别是随着“四定三考核”措施的实施,贷款人数、合同金额、贷款申请满足率不断提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末,辖区国家助…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圆了不少学子的大学梦,但日益增长的高额学费也使不少学子被高校拒之门外,国家助学贷款就在此时推出。历经六年多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如何呢?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家助学贷款试点、普及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推出的"奖、减、免、助、贷"五项救助措施中,国家助学贷款是最主要的帮助政策和措施。从1999年9月国家开始第一笔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到现在已经执行了8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我国的助学贷款帮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在推行还贷过程中面临着覆盖面狭窄、风险大、回收难的困境,尤其以贷款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它已经严重妨碍了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继续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一、助学贷款风险的来源 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两类.国家助学贷款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办的、对符合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规定的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发放的贷款.  相似文献   

13.
高校助学贷款开始良性运行的同时面临银行、政府、学生及高校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尽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其讨论大都处于线性思维的方式中,没有突破原有框架。我们应在助学贷款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债权主体多元化,坚持"立足政策性,兼顾商业性",缓解助学贷款主体间的矛盾,化解助学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8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而到了2005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资金短缺、教育不公等问题。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怎样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家助学贷款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一剂良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信用贷款,它属于金融机构的普通商业性贷款业务,贷款合同是由银行和借款学生签署,没有任何附属担保的合同。就该合同而言,银行承担很大的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是面临贷款学生的违约风险。同时国家助学贷款关系到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政策目标。既要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又要兼顾银行的合理赢利要求,是国家助学贷款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控制和防范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已经成为一项诚信工程。在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有的放矢的对贷款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教育,增强其诚信观念,逐渐内化为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提高诚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遭遇较大的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使得贷款风险增大而导致助学贷款市场的发展受阻.本文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不断加大投放量与学生还贷率低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征信问题,提出了一些从根本上提升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是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的主要资助手段。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主要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格局,存在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两种选择,并形成了国开行模式与商业银行模式。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空白点、效率低、贷后管理压力大以及市场化水平低等问题,在助学贷款商业银行模式中引入保险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探索了银行、保险和教育三方紧密联结、优势互补、分工明确、高效快捷的新型助学贷款业务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课题组对此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走访了银行、高校和保险机构等,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状况、运作模式、运行效果和风险情况进行梳理,认为"贷款+保险"模式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同时该模式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及操作困难,深化试点和改革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对本地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其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发放的信用或担保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旨在帮助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对巴彦淖尔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提出加快助学贷款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源地助学贷款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尽快调整政策、迅速制订规程、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1998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很快,极大地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助学贷款是以偿还为条件、以信用为基础的经营性业务,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考虑贷款的“三性“.鉴于借款主体、还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借款主体未来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助学贷款业务开展的初始阶段,有必要对助学贷款的潜在风险及风险防范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