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对陕西省货币需求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式,对陕西省货币需求总量与机会成本变量、规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货币需求与收入、利率以及预期通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而在短期动态模型中,收入与利率的调节功能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1952年以来我国长期经济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我国流通货币和广义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方程与短期误差校正模型(ECM),依据于模型较好地解释我国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货币需求短期变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1952年以来我国长期经济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我国流通货币和广义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方程与短期误差校正模型(ECM),依据于模型较好地解释我国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货币需求短期变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存量调整模型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表明:长期中,货币需求、实际利率、实际国民总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短期中,M1的利率弹性统计上不异于0,M2的利率弹性很低。  相似文献   

5.
正确预测货币需求函数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我国1995年~2006年的货币资料,对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及其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广义和狭义的货币需求同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由这些变量构造出稳定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并可根据他们之间的弹性关系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需求的短期动态模型表明货币需求向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速度为2.85%,而且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动态关系也相当稳定,因此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中国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年)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货币需求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建立了我国的长、短期货币需求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长期货币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和物价水平存在稳定均衡关系,而短期货币需求变动受自身上一期、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利率和本期物价变动的影响,且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从强到弱依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和利率,而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结合Sidrauski研究,建立货币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微观传导模型,基于ARDL-ECM模型,利用2008~2016年的月频数据,检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不仅与货币供应量、利率存在协整关系,而且与消费物价指数、资本市场价格之间密切相关;从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消费物价指数影响,利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从加强货币供应量管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关注消费物价与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提出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研究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且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1983~1992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是弱有效的甚至是无效;在1993~2000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是名义利率接近零水平时出现的货币政策弱效现象。近年来我国名义利率水平出现了比较显著的波动性,我们需要利用具有随机系数的货币需求函数来估计货币需求的动态弹性系数,从名义利率的弹性轨迹上判断利率政策的作用效果。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目前没有出现显著的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在本轮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名义利率仍然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品贸易已连续20年保持顺差,而出口商品价格及主要顺差伙伴国收入的变化对我国出口需求变动的影响是判断商品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文章利用1999年第2季度到2012年第4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估计了联立方程模型下中国持续顺差时期出口贸易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156,需求收入弹性为1.044;长期看,中国出口商品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为-3.803,长期需求收入弹性为3.434.估计结果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我国长期对其维持顺差的六个国家收入的降低会减少我国出口商品的收益,这对影响我国商品贸易的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个含名义与实际刚性、带金融加速器的开放经济模型,研究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及中国的应对之策。通过贝叶斯估计与数值模拟发现:美联储加息后国内利率将呈“驼峰”状上升,汇率即期大幅贬值,远期小幅升值。汇率贬值使进口需求锐减,出口需求骤增,国内通胀高企。实际利率上升使居民消费产生跨期替代,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上升,由于金融加速器效应,国内投资锐减。因此,美联储加息使国内总需求降低,出口需求增加,净产出增加,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进一步的福利绩效分析表明,若货币当局实行单一最优货币规则可有效提高社会福利。基于此,提出货币政策调控与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利率逐渐市场化,利率体制逐渐健全,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考察利率变化对市场主体产生的影响,对1984年至2008年我国利率、储蓄、投资、消费及国内总产值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机制对市场主体影响的传导渠道除消费外均存在阻滞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消费与失业率、收入与失业率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失业率分别是收入、消费的格兰杰原因。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受到收入的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最根本的途径,但旨在增加他们收入的短期性政策,其效果并不明显,要从根本上建立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品物流和信息流通、更新消费观念等,特别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选取中国2005年8月-2008年6月相关经济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改以来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汇率对利率并不敏感。这也许是最近一两年国家频频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效果却不甚理想的原因。在中国这样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只有运用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才能达到经济的内外均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推进,其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EViews计量工具和运用时间序列动态分析方法,在云南省1978~200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变量的走势分析、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并对模型进行估计,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出口四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均衡关系,得出云南省是消费拉动型经济的结论,揭示了消费对于云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