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法律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有法律合作机制为基础,通过法律协调途径来推进双方法律合作。创建透明完备的法律体系,整合相关法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文章基于斯密定理进行分析研究,预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市场规模,就此预测市场规模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展望了广西经济增长前景,并就广西如何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规模扩大的历史性机遇,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以及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特殊优势,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给广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广西应全力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借助这两个庞大的经济体,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4.
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模式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行业间的贸易,而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内的贸易。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和分析了行业内贸易的价值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面对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国制定推进我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规划方案;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修订完善相关方法,加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外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进入倒计时。本文就中国在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法律法规、通关、检验检疫管理、物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设“南宁—河内—海防”经济走廊是顺应了国际区域合作趋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中越合作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遵循优势互补、后发优势、互利双赢、睦邻友好的原则。目标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两廊一圈”的基本框架内,建设以南宁、河内两城市为双引擎,以沿线中小省市为接点,以海防为出海口,交通完善、货畅其流、优势互补、合作便捷的一体化跨国经济带。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我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通道。本文就如何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每年一次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加快广西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效应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在引述相关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动因和该自由贸易区可能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的收益以及其建立面临的矛盾。最后,章提供了解决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蒋正华表示,中国和东盟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