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R&D投入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1987—2005年的R&D投入和GDP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ECM)及葛兰杰因果检验技术,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R&D投入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均衡关系;在我们所研究期间的短期内,R&D投入变动不是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本文给出的解释是:R&D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跨技术和商业两个界面。R&D投入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从技术扩展到商业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激励和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曾丹 《市场论坛》2006,(3):53-54
文章从研究与开发(R&D)资金投入、科技人力投入、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四个方面时辽宁省的科技投入状况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投入配置时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与发展(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不少学者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过研究。依据浙江省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进行了ADF平稳性、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R&D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尚不是研发投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R&D投入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R&D投入的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4.
白友文 《浙商》2009,(7):53-54
科研投入占销售的百分比(以下简称R&D投入比重),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意志强度。 30家创新型企业平均R&D投入比重为6.63% 从30家创新型企业2008年R&D投入比重数据来看,均在3%以上。最高的是宁波博威集团,2008年科研投入占销售额比重高达28%。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来研究R&D的效率,并对研发较发达的两个省份:江苏和浙江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模型分析,结果证明江苏省在研发的效率上存在不足,投入存在冗余,应加大研发投入思想,注重研发的产出。应从R&D的经费与人员投入方面的不平衡着手找到研发效率的最优途径。虽然在此方面,浙江省的投入和产出是有效的,但也应当与江苏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血液。  相似文献   

6.
张娜 《现代商业》2013,(1):91-93
本文以湖南省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研发投入情况为考察对象,从企业的财务视角来研究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上市公司R&D(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投入并不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R&D支出高的企业负债率较低,研发技术人员与企业未来成长性显著正相关,人才的投入能很好的促进企业未来的增长,且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更明显,但总体上湖南省研发水平有待提高,在目前建设“四化两型”社会的同时,如何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并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强大生产力,是湖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罗艳 《北方经贸》2009,(11):40-43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并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经济持续十年来都保持了高位增长。通过比较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R&D投资的特点,从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的动因方面对两国的优势进行了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印两国R&D投资潜力都非常大,但中国的优势条件更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王倩 《消费导刊》2012,(4):80-81
本文根据《南宁市统计年鉴》中2000年-2010年南宁市R&D经费投入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南宁市未来几年的R&D投入经费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南宁市R&D经费投入虽然将持续上升,但相对GDP总量而言R&D投入强度仍然保持较低的水平,与南宁市“十二五”规划中R&D投入强度的科技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静态结构模型检验无形资产和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系统GMM估计分析创新投资和企业价值的动态效应,研究了以R&D投入、专利授权量和广告投入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研究发现R&D流量与企业价值无明显关系, R&D存量有着显著时滞性,并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不同折旧率下R&D存量所代表的无形资产的相对影子价格不同;静态模型中专利没有市场溢价,而在动态模型中拥有大量专利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企业价值,广告投入并没有产生正向价值,反而会拉低企业的当期利润。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竞争日益加剧,技术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直接和强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措施。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R&D内化趋势不断加强(所谓企业R&D内化指企业R&D机构的日常化、制度化、组织化及R&D投入的增加),并改变着我国R&D投入格局,企业正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韩鑫 《北方经贸》2011,(8):140-141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我国沪深两市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医药生物上市公司R&D费用支出和市场占有率有正相关关系,因此,企业应更加主动加大R&D费用投入,将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首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敏 《商业时代》2007,(16):35-3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本文首先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进行了概述:在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动因基础上,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的R&D概况和对我国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应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郭灵珊 《商》2014,(26):19-19
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创新,拥有一门新技术,掌握着企业的核心命脉,尤其对于知识、技术及资金密集型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而言,R&D投入对其经营业绩的价值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近年来,有关R&D投入的实证研究逐步展开,但R&D投入对其业绩的影响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因此,实证研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的R&D投入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R&D投入持续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本文主要对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品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R&D投入的变化是引起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的原因。本文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R&D投入持续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本文主要对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品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R&D投入的变化是引起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的原因。本文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R&D(研究与开发)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体现,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是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要素。但迄今为止,会计界在有关R&D支出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致使企业界对R&D支出的处理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可比性,也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决策者的决策行动。  相似文献   

17.
财税政策在促进企业的出口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出口退税和R&D补贴是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对企业进行扶持的两种重要形式。本文通过考察我国目前的出口退税和R&D补贴情况得出R&D补贴是优于出口退税的政策工具,并提出在实施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过程中对企业应加强R&D补贴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的R&D投入情况与国际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的R&D投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的R&D投入强度的增长趋势和国际R&D强度的增长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但投入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对如何提高上海市的R&D投入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衡量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企业地位指标 1.R&D投入强度指标 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比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投入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技术研究开发的进展与水平的高低.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R&D投入强度达到1%左右时,正好是科技创新的转型期,即由引进技术为主开始向改进技术过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由非主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过渡.当R&D投入强度大于2%时,技术创新类型已有改进技术为主转变为自主开发技术为主,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20.
企业R&D能力的提高,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技术创新逐渐由渐进性技术创新向突破性技术创新转变,传统的企业R&D模式已不能满足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需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突破性技术创新在技术、市场、组织和资源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R&D能力在这四个方面的培育策略,以提高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