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以贵州省2001—2021年的碳排放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LMDI分解模型,探究贵州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贵州省节能减排和碳减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1—2021年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未达到峰值;(2)通过LMDI模型,文章将贵州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模块ΔCe、能源强度的变化模块ΔCg、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模块ΔCβ、人口规模的变动模块ΔCp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变动模块ΔCα;(3)影响贵州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起抑制作用的能源强度和促进作用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贵州省实现节能减排和碳减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设计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直接导致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对超大城市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了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1995~2014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脱钩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长期内实施碳减排政策不会阻碍超大城市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超大城市应该积极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倡导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在能源结构和能源减排技术没有突破性变革的情况下,碳减排的主要压力来自经济发展程度和能源强度.文章以能源强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灰色理论模型探讨了区域经济碳减排面临的压力.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碳减排压力较小,但受工业比重过高、能源结构单一、能耗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短期及中期区域经济将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多角度的探索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引入指标分解和扩展的Kaya恒等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我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能源结构效应5个部分。通过测算建立了我国长时间序列碳排放数据(2004—2016年),并从国家级、区域级和省市级3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效应是促进我国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两个驱动因素;人口规模效应促进了我国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效应抑制了我国碳排放的增长,但这两个驱动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此外,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检验,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用于解决我国的碳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能源消费量随之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很大压力.因此,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入手,首先利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和节能率等指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然后运用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碳排放特征,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源和成因。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碳排放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主要成因是人均GDP ,其次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西部人均GDP的贡献率初期较小但增长迅速。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除了要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针对不同地区应制定不同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环境DEA技术和方向距离函数,运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2005~200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L生产率指数动态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及其成分.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增长均高于未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情形;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的主导力量;各城市间能源效率及变动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为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