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乡风文明”建设,操作起来难度更大,进展也要缓慢得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一、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一)乡风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减小城乡的贫富差距,促进三农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优秀文化的浸润、影响与提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抓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否则将延缓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农村广泛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乡风文明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一旦这种文化和是非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建设环境保障机制的途径和方法有监管制度、政策法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要让广大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要“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去建设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基础,也是核心。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才可能富裕;只有农民富裕了,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从本地实际出发,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提升留守农民素质是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辽宁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探完了提升辽宁留守农民素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围绕房山区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状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工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的建设思路已经初步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雏形。建议从政治、法律、机制、组织、技术五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义乌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多数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义乌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做法是:兴商强农,贸工联动,促进农业企业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义乌市能把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紧密地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农民吸引到新农村的建设实践中来,其经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传统文化建设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传统文化注人新的发展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为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9.
农民培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只有对农民进行实用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文章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农民培训的价值,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对农民培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居于首位,生产发展,必须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还是初步的,农村经济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途径。长安区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供需矛盾,即短期安置与长期生计、安置模式单一与多种生计资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调节需要在"大保障"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科学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通过制度构建可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入户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从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四种动力:城市不仅存在吸引农民入城务工的"拉力",也存在将外来务工者推回农村的"推力";而农村不仅存在将剩余劳动力推往城市的"推力",也存在将外出务工者拽回来的"拉力"。正是在正反"拉力"与"推力"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或"离—返交替"的半农半工模式。因此,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拉住"劳动力,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和逐步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设定农户社会资本的研究假设与指标,对农户社会资本进行因子分析和指数分解。结果表明,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农户社会资本是农户发生信贷行为的“特质性资源”,农户社会资本服务于农户信贷目的实现,衣户社会资本的演进与农户非正规信贷行为方式的转变动态关联。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方式从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分散化、个体化、封闭性、低层次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集中化、社会化、市场化、重视享受与发展的现代消费方式转变;其中,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阶段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社会分层属性、区域位置、消费制度、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及其演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消费方式的变迁可以直接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消费方式的变迁综合地取决于农民自身因素、农村客观环境因素和农民收入;同时推动消费方式变迁和农民收入增加,可以用较小的社会变革实现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因此,新农村建设应"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三者并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在广西乡村民间借贷体系中,由于借贷的高利率和乡村借贷资金的缺乏等原因,农户负债的数额较小。因债户偿还能力较低,负债额呈增大趋势。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等阶层的借贷数额差异较大,负债额占农户收入的比例较高,这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达成了以下共识: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核心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就业安置、培训、自主创业出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以“区别对待”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模式。以后的有关研究,还应从宏观层面系统性地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并多借鉴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的是以写实为主与以写意为主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美学上,体现为王国维“意境说”中提出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本文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阐明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创作中体现为视听语言上的差异,也即无我之“镜”与有我之“镜”在影像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增加耕地保有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丰十容整洁,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增加耕地保有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村容整洁,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农村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优先,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参照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的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