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及对水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STIRPA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着倒N型关系,长江上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政策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及加速技术创新等措施,以期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取2004-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探究环境规制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环境规制与二氧化硫排放关系中存在双门槛效应,两者水平的改善均促进了环境规制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水平等是影响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因素.为提...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科技创新提升地区经济质量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能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安徽省区域经济和环境中的中介作用,选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经济增长、工业污染排放等指标的面板数据,加入产业结构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借助STATA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果:安徽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和环境间存在中介作用,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较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加显著;目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安徽省工业污染排放仍然为正向作用,尚未对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作出有效贡献。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特点不同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本文对县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辽宁省的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求解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GDP的贡献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GDP的贡献为3.01%,劳均资本、劳动力质量等因素对其有显著正影响,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珠三角9个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高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提升既产生直接促进效果,又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高存在金融发展的单门槛效应。为此,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健全市场金融运行制度;深化金融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与金融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产业链构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第三个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科技技术优势显著、工业基础雄厚,但区域合作协调能力差,基本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本文从构建区域产业链角度出发,在分析产业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分位数回归法系统考察了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所有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而对西南地区的作用显著减弱,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科技创新在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4年淮河流域安徽段8个地级市工业环境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非参数Kernel函数估计描绘该区域人均GDP和工业污染排放物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而构建淮河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考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地区之间差距拉大,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和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呈现线性关系,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均表现出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典型的EKC曲线特征不是完全符合,安徽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随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影响情况,以2010—2021年华中三省下辖4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模型,利用熵值法测算不同市区的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并通过定量分析多角度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于抵御风险、创新转型方面的提升最为明显。从区域异质性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湖北省经济韧性的提高有着最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表现最优的为吉林集团,产业集聚程度表现最优的为龙江森工集团,二者表现均较差的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产业结构水平评价中,龙江森工集团表现略优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集聚程度评价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和吉林集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促进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森林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及认证流程,加快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含量,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市场布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6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87个林业局的面板数据,以林业总产值、森林管护面积、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指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但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过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产生抑制效应;林业财政投资额对林业总产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末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对森林管护面积和年末在岗职工人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林业工作站数量对森林管护面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为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工作顺利进展,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land transfer marketization (LTM)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een TFP) and its mechanisms remain unknown.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6,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stablish mechanism among LT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een TFP, which is measured by the Slack Based Measure DEA (SBM-DEA) model containing undesirable output, and empirically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LTM,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green TFP fur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TM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effect is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indicating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transfer policy to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widespread in China. 2)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s well as at the regional levels, and the effect decrease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all the regions,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restraining effect a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effect show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market-oriented urban land transfer system reform, a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formulate a differentiated 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大连市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并用大连市科技对GDP的贡献率来分析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提出了促进大连市产业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3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分析单元,构建了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指数,探索2000—2018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各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的差异减小,总体呈现从沿海城市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正向错位区域增加,分布从东部沿海扩张到中西部地区;负向错位区域减少,零星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呈现集聚格局,且集聚格局变化较大;高值集聚区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低值集聚区由四川周边城市集聚转变为以四川为中心的周边省市集聚的格局。(4)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影响变强,而劳动力规模、交通条件、技术创新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影响变弱。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存在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苜蓿产业对于满足优质饲草供应、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进步是推动苜蓿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变动情况,找准影响苜蓿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方向和路径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5—2020年苜蓿产业跟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 “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狭义技术进步率为5.72%,狭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50%,技术进步已成为苜蓿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0.8751,苜蓿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机械化水平、气候灾害冲击等因素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基于此,该文提出了提高苜蓿机械化水平,健全机械配套支撑体系;提升苜蓿生产者素质,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做好气候灾害预警工作,增强苜蓿产业抗风险能力等政策建议。展望“十四五”时期,苜蓿产业科技进步潜力巨大,应当重点推进苜蓿良种研发和规模化繁育水平、苜蓿生产与加工新技术、苜蓿机械国产化水平,聚焦苜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发力,助力我国苜蓿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机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用水强度,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降低用水强度,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的抑制作用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的单一门槛效应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促进节水社会建设;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掘节水潜力;持续提高技术创新,加快提升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算2003~2013年重点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数Z及产业结构贡献份额指数Z',对林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以下主要结论:2003~2013年Z值与Z'值均大于零,反映了期间林区产业结构效益较好,产业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2005~2010年Z值与Z'值的变动趋势始终保持很高的一致性水平,说明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对重点国有林区产业结构效益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03~2004年Z值和Z'值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Z值上升,Z'值下降,说明技术进步因素对改善林区产业结构效益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建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为重点国有林区充分应对全面停伐新常态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 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