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为了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打破西方国家没有可追溯系统产品就不能出口到该国的贸易壁垒,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作为一个供应链,涉及四个最基本的环节即农户、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可追溯系统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可追溯系统中各成员不能获得应得的利益,可追溯系统就无法正常...  相似文献   

3.
4.
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思路最早是由山东提出的。1987年,诸城市首先提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随后,在寿光市出现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1993年初,潍坊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石河子市棉花产业链作为研究整体,以棉花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为切入点,运用灰色关联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棉花产业链中棉花种植部门、棉花流通部门和棉花工业部门三个构件之间的利益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作者考察了石河子市棉花产业链的利益协调性和均衡性。分析结论表明,三个构件之间增加值率及增加值四项构成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不均衡性,还就改善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主要畜禽产品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研究了市场波动对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各环节利益分配的调控机制与扶持手段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特尔菲法,对农业产业一体化利益分配中的分配方式重要程度以及不同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分配比例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得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程度不同,分配方式重点程度也不同;在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熟期,资产联结型将成为其重要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调查分析了黔东南州农业经营主体及其利益分配机制,发现目前的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应对风险能力弱、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和与农民之间关系不紧密的问题。为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关系优化的目标,首先要从信息、谈判、合作、生产技术和协调几个方面提高农民的能力,改造传统农民;其次要发挥政府部门和"龙头"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定位在对传统农民的教育上。总之,各种利益主体均是组织的形式,而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从而使农业产业化形成一种集体行动的合力,如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经营主体在直接与众多分散的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交易和监督成本均难以降低,结果是制度也难以履行。相反,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使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关系处在一定的制度氛围内,共同制定的制度也易得到遵循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10.
现阶段的粮食产业链存在着粗放经营的模式,且部分链接环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粮食产业链的整合关系着粮食的生产效率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通过对粮食产业链的内在5个维度、4个促发因素以及4种整合模式出发,探讨粮食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农业产业链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当农业信息生态处于失衡状态时,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效率就会受损,文章应用信息生态理论研究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整合与提升,由此探索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该文以点、线、面的逻辑递进思路,从信息生态位视角研究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的功能生态位、资源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从信息生态链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流转映射出的物和资金的运转问题;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3个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1)农业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延伸是实现其优化的基本路径,合理布局和增加其中的信息生态位,可有效提升产业链的优化效率;(2)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有机整合是提升其价值增值的关键举措,而基于信息生态链监控下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协同则成为必然选择;(3)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其优化的终极目标,从信息生态系统的高度统筹规划产业链发展是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结论]对柑橘产业链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为运用信息生态理论优化农业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构建相应的产业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对提升产业竞争协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无论在宏观政策制订和微观产业指导中都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之间关系松散、行为冲突、违约频发等现象,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前提下,归纳设计了基于不同环节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即产业链生产与加工环节基于收购价格高低动态博弈模型,以及产业链加工与销售环节基于销售成本隐瞒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出相关经营主体达到最优化决策需要满足的条件。为了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选取黑龙江省水稻产业链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地资源价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农地资源价格特征和构成。农地资源作为土地资产的一种,其价格具有外溢性、市场失灵性、影响因素复杂性等特征。农地价格和其他土地一样具有二元性,即包括农地物质虚幻价格和农地资本次生虚幻价格。从农地产生效益的角度看,农地价格包括农地社会效益价格、农地生态效益价格和农地经济效益价格。作为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真正把握住县可让渡的价格仅是农地真实的价格中的极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海南芒果产业链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芒果产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是典型的高效特色农业。芒果加工不仅可以做到全年供应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取得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利于改善和满足城乡广大群众常年对各种水果的生活需求。对海南省芒果产业链运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完善海南芒果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奶业区域布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业是内蒙古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该文以内蒙古奶业的区域布局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内蒙古奶业的区域布局演变历程,然后依据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进行指标筛选,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区101个行政区域进行聚类分区,并通过判别分析和定性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调整,形成内蒙古奶业优势发展区、重点拓展区、限制性发展区和非奶牛养殖布局区,最后对4个类型区进行分区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酒泉风电、光电产业飞速发展,已建成500万kW风电基地、20MW太阳能发电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产业园区之一。为确保"陆上三峡"的建设目标,必须从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输电网建设和调峰电源建设提高电量调节能力、加大国内外融资力度、建立园区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园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等方面对清洁能源产业园区进行建设,以充分发挥酒泉市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智慧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越来越受乡村旅游的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桂林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一步计算发展指数并对其分析。[结果]桂林市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要素层中的智慧应用的权重(0353 9)较大,指标层中智慧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的权重(0263 8)较大,智慧应用中自助导游系统的权重(0326 1)较大,智慧管理中车载自动景点导航系统的权重(0295 1)较大,智慧服务中无障碍通道服务的权重(0274 6)较大。而桂林市乡村旅游智慧指数为0371,整体上看发展效果一般,指标层中通讯网络的发展指数(0624)最大,而其他指标作为乡村旅游智慧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的发展指数较低,有待提高。[结论]桂林市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仍有待完善,通过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发展智慧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乡村,以期能够全面拓展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北京郊区种植业的现状,一是种植业总体规模减小;二是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提高;三是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四是空间布局变化明显;五是科技状况亟待调整。该文认为,科技政策及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深度,并对国家涉农科技政策与科技计划中有关业条款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1)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结论]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 文章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 (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他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 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