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税收“收入型”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政府中,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指令性税收计划。在协税护税过程中,变味地指导协助税收工作,出现了违规操作的“涉税土政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乡镇"买税"、"卖税"现象当警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乡镇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在税收征管方面给予广大纳税户较多优惠政策,促进了乡镇财政的收入。但是,有个别乡镇也附带出一些不正确的税收行为,这就是纳税过程中的“买税”、“卖税”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税机关针对税收“两权”运行的特点及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从体制、机制、制度入手,加强了对“两权”的监督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为了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税收“两权”运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加强两权的监督制约,改进税收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认为,对“两权”运行的效能监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黄伟 《重庆税务》2001,(9):30-31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它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基础,即经济变量决定税收变 量的量化。因此税收任务的不是要以经济的增长变化作为依据。但是,长期以来,税务机关还沿袭的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对收入任务进行指令性计划分配,而且税收计划任务的编制基本上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预计增长幅度”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税源增减的变化,因而制定和分配的税收计划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其结果导致税源不足而计划较大和税源充裕而计划相对较小的地区,为了完成指令性计划,往往都不顾政策,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形成虚假和不实的税收收入。  相似文献   

5.
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客观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税收收入的测算。税收计划是国家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间接调控和反映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因此,税收计划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和客观经济规律。税收任务是对税收计划的规划与控制;是税务干部在一定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衡量税收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由于税收计划与税收任务的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中两往往被不加区分地运用。其实两是有区别的,任务比计划更具有强制性,在实际工作中两应有区别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以农补工”现象。工商税收按理应当由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完成。但是,近几年,在农村的许多地方,却变成了由农民完成,形成一种极不正常的“以农补工”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7.
税收筹划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税收筹划概念税收筹划(taxplanning)是指预先制定纳税人投资、经营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以通过节税(taxsaving)来达到减轻纳税人总纳税义务的目的。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制定的税务计划。它与“税收计划”是有区别的。税务计划是纳税人的纳税...  相似文献   

8.
税收无计划任务征收指在依法治税大环境下,切实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不再对各税务征收单位下达指令性计划;若一旦发生漏征漏管、少收税、征过头税现象.则严格实施责任追究。我们陕西省汉中市国税局从2002年7月1日起在全市国税系统实行无计划组织税收收入。从实行后的成效看,2002年税收同比增长了21.58%,征期税款入库率达99.2%,陈欠税压缩29%,  相似文献   

9.
当前,二手房买卖普遍俘在的“高买低报”现象,导致契税等税收的大量流失。如何杜绝这种违纪现象,是当前税收征收机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依法治税的各项目标,必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唯一途径和根本要求。依法治税重在“治权”,这是与“人治”根本不同的一点,所以要加强对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要实现依法治税的宏伟目标,还要处理好它与以行治税、与服务地区经济、与税收计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与暴力抗税屡禁不止的现象并存的,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怕税”现象,比如,有的税务人员到企业找法人代表核实税收,虽是“三顾茅庐”,但有些厂长,经理,财务负责人却故意躲而不见;有的见了则是毕恭毕敬,生怕“接待不周”,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认清当前税收经济形势和税收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在肯定过去工作成绩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今后税收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思路,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税收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税收流失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以违反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或违背其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经济生活中实现的税款没有被征收入库,或者由于未征少征税款却骗取多退库而减少国家税收收入的一种经济现象。税收流失现象弱化了国家财力,引起了社会分配不公,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导致资源配置决策失误,并对劳动就业、公平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税收流失的分类和特征(一)我国税收流失的分类一是根据税收流失的环节可分为征(纳)税环节税收流失、入库环节税收流失和退库环节税收流失。二是根据税收流失的行为表现可分为偷税、欠税(仅指客观形成的无法追缴的“陈欠”、“死欠”及主观故意的逃避追缴欠税)、抗税(应舍弃此极端偏激行为的外在暴力特征)、骗取出口退税等形式。三是根据税收流失的税种类别可分为关税流失、增值税流失、企业所得税流失和个人所得税流失等。征(纳)税环节的走私、偷逃税和退库环节的骗取出口退税是目前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渠道,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最为严重且具有代表性。如2001年全国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偷逃关税及进口环节“两税”27.3亿元,全国税务系统“两个专项检查”查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62.3亿元和14.2亿元。税收流失之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税收是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分配自身也存在公平税负的政策问题。在税收理论中提到“公平”,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经典的税收公平原则。在税收实务中提到“公平”.如果仍然套用税收公平原则.似乎有些牵强。“公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模棱两可的含义。其原因在于虽然“公平”的字面意思相同,但是两种情形下的“公平”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具体说就是“税制”建设中的公平原则与“税治”建设中的感觉公平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税收研究资料》2001,(7):25-28,30
湖北省地税系统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县为基础,三级联动,双重管理,相对独立”新的稽查体制(简称“三级联动”稽查体制),是对传统稽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两年多的实践,初步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一是确立了税务稽查执法型的地位;三是明确了税务稽查处反偷税、内促征管的基本职责;三是体现了联动过程较强的执法刚性;四是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收计划的实现;五是锻炼了稽查专业队伍,如同任何新兴事物有一个发生、发育、发展进程一样,“三级联动”稽查体制在形成之初也不可能十分成熟,特别是这种体制内在的矛盾,尚需经过实践检验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税收研究资料》2001,(10):23-26
地税部门行政执法的过程主要是行使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以下简称“两权”)的过程。因此,就地税部门而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就应该是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和制约。几年来,忻州市地方税务局着力推行阳光操作,实施“两权”监督的做法,进一步证明强化“两权”监督,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对税务系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又是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政方针在地税系统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理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税务部门的工作关系。新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与旧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相比,在地主级人民政府和税务部门工作关系有以下三个不同地方:一是适应税务机构分设的需要从单一的领导方式改为领导和协调二种方式。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管工作,不论是领导还是协调都要“依法”执行,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照法律法规,也包括规章。三是从支持税务机关完成税收征收任务,改为支持税务机关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表明不再立法上强调完成税收任务,也不再把支持税务机关完成税收任务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职责,强调税务机关应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这将对一直困扰税务机关的“计划治税”逐步向实现“法制治税”转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依法合理纳税、规避税务风险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税务筹划的要求。税收筹划(Tax Plannlng)。从字面理解就是“税收计划”,为避免与税务部门的税收征收计划安排相混淆。也称税收筹划或节税。是纳税人在遵守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实现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企业理财行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重要权利。税收筹划在我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益得到纳税人和税收征收管理机构的重视。并成为真正“阳光”下的筹划。但是,税务筹划目前在商业银行应用较少,本人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税收立法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是依法治税的前提。没有税收立法,税收征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没有日趋完善的税收立法,税收法规和条例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打架”的现象。税收实践表明,由于税收立法不完善,致使税收征管相应受到制约的情况是较多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税收政策的变化与财税体制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分配主要采取利润上交的形式,税收的作用十分有限。1978年以后,为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曾尝试过多种利润留成办法。但是,这些办法没有能摆脱统收统支的旧框框?留成基数和比例也很难定得合理,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已经大量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和日益广泛的对外经济往来,过去的利润留成办法行不通了,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核心的直接调控不得不逐步让位于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国家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扩大税收的职能作用,由此而产生了两步“利改税”。但是,这种改革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否定利润的作用,混淆了国家的资产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两重身份。存在的种种缺陷最终导致人们对税收的怀疑,并试图以“承包制”取代税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