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日益加大,必须把劳动办转移作为大产业,这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七台河市虽然是矿区城市,但农业仍占一定比例。现有农村劳动力12.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6.29万人,占51%,目前只转移输出3.24万人,仍然闲置3.05万人。从总体上看,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征:转移规模逐步扩大。转移劳动力总量比1999年增长72个百分点。转移地域较近。多数在就近转移,转移到市外的占35%,转移到国外的仅占2%。转移行业分布较广。在工、商、运、建、服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农民收入互动关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万人次,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规模、结构和就业分布方面考察了福建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并且根据相关理论和数据对福建省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测算,测算结果为福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03.2万人,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老区建设》2008,(1):50-50
2007年以来,江西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的具体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努力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到10月份,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73%;其中省内新增转移就业29.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23.09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5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6.25%;其中金蓝领工程56.31万人。阳光工程25.2万人,雨露计划6.08万人。  相似文献   

5.
何鹏 《北方经济》2007,(2):74-75
众所周知,企业在生产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资本、劳动是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资本和劳动的稀缺性与丰富程度则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却相对过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国家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专项年度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0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0.9%,总体上转移速度较快,2002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2001年增加约470万人,到2003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比上年增加490万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但是从2004年起至今,我国却多次发生了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际上“就业结构偏离度”方法测算,目前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约1000万人,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为575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57.5%;未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425万人,占42.5%。另据32个市、县231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到2003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中,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人数占26.0%。  相似文献   

7.
符信 《现代乡镇》2006,(6):45-45
为全面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下简称“百万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劳动保障厅发布了《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根据《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2005年到2010年,我省要组织270万名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480万人以上,使我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由目前的64%提高到72%。具体分两个阶段:2005-2007年,每年转移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80万人,组织33.5万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对全国31个省份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 2005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8319万人,比上年增加957万人,增长5.5%。已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7.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并呈现出以异地转移为主、就业以制造业为多、西部地区转移人数少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在.农民最苦。于是.人们都在谈城乡统筹。对增加市民.减少农民.大家很快就形成了共识。为此.各地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向城镇转移劳动力达1.2亿人。今后,每年还将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60万人。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可分为两大  相似文献   

10.
更阳 《老区建设》2007,(10):7-9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分艰巨。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548万人,农牧民总人口359万人。农牧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5%,农村劳动力185.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6.2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05万人,每年还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劳动力为9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3%,女性劳动力为8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7%。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西宁、海东9县,劳动力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8.9%。[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方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之多,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3—2.5亿人。严峻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仅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焦点问题,而且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制约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呈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是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3.
到二00四年底吕梁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13.2万人,输出达到12.8万人,农民劳务增收人均337元,去年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产业。笔者深为这项工作如此卓有成效而欣喜,同时也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美  李桂梅 《发展》2006,(8):44-4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46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通渭县现有农村人口42.5万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6.6万人,有城镇下岗人员(包括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0.7万人。针对7.3万人需要就业的实际情况,甘肃省通渭县立足东南沿海及发达城市普遍出现“民工荒”、迫切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补充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全县开展建筑、缝纫实用技能和农业技术等各类培训380场次,受训人员达3.1万人次,有2.5万人掌握了1-2门实用技能。通过城乡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有力地加快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城乡富余劳动力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2004年,全县通过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农业人口要降到4郾8亿,需要转移农业人口5亿左右。然而,目前我国每年有1100多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还有500多万中小学生辍学;另一方面,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达8200多万人,但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力的成功转移,必须要通过职业教育。山东省平度市职教中心积极对当地农民进行养殖技术培移小辍上业训,使全市奶牛养殖从1998年前的不足40头,发展到了现在的5000余头,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泽山镇是全国闻名的葡萄之乡,但葡萄深加工一直是空白。私营企业主派出人员到该校接受了酿酒技…  相似文献   

17.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文丹 《发展》2006,(7):38-3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增加9.8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资料显示,1978—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9900万人。农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良 《特区经济》1992,(2):33-34
<正>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据深圳市1990年来统计,全市201.94万人口中,暂住人口竟占66.2%,而在133.28万暂住人口中,外来农民工约占120万左右。这是一支十分特殊的特区建设大军,其作用不容低估。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很有必要重视评价、“整编”和管理好这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必然,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工业化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列宁  相似文献   

20.
创新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涛 《老区建设》2006,(4):30-3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就业对我国传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劳动力培训市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培训市场,亟需研究。一、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基本情况江西省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省,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588万多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900多万人,目前江西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4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