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特征,正以第三方支付、P2P、移动支付、网上金融等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为金融业态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在分析P2P的运作机制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薛飞 《时代金融》2015,(3):226+22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其中,P2P网贷就是互联网金融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商业金融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由于P2P网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P2P网贷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对P2P网贷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防范P2P网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为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缺少规范指引,社会公众缺乏有效认知,难以做出合理投资决策.本文以P2P平台品牌价值测定为目标,从平台、市场、消费者三个维度十个具体指标出发,构建互联网金融品牌价值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互联网金融P2P十大领军平台2016年1-9月品牌价值得分,建议平台应更加关注技术安全、资金分散度,从而增加平台品牌价值、提高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货币、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传统的个人纸币支付交易与现有初级的手机支付,未来会逐步被淘汰或转型,以P2P移动支付为代表的创新移动金融服务将伴随新型移动互联网设备而不断地涌现.本文介绍了移动支付的标准、概念与分类,阐述NFC技术的发展过程、原理与通信模式,提出新一代移动金融服务应用--P2P移动支付的创新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移动支付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也随之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创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发胀成为涵盖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上P2P理财(又称P2P网贷)、众筹、阿里金融等多种形式,其中更以P2P网贷平台为互联网金融盛行以来最大的一个创新。P2P网贷平台具备时间自主、空间自由、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等优点,吸引了社会群众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P2P网贷模式的特征与影响的深入探讨,对商业银行应对的挑战进行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封莉  张松 《中国信用卡》2014,(11):70-74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化网络、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逐渐以互联网金融的形态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余额宝、P2P信贷、网上保险、线上融资等新应用层出不穷,这些变化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我国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目前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得以迅猛发展,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代表产品诸如余额宝、P2P、第三方支付等。本文仅就互联网金融模式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了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在我国取得了的长足发展,众筹和P2P是互联网金融中的最主要的两大工具,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参与主体最多的互联网金融工具。本文从债权众筹和P2P的定义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及其区别,并着重对债权众筹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最近两年在国内日渐兴起,这是互联网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与传统金融相比,以P2P信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法律地位未确定、缺少优质的客户群、没有完备的征信数据、缺乏优质的金融人才和可靠的风控机制的不利条件下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P2P信贷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查找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P2P信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P2P网贷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P2P网贷与传统银行直接融资的区别,介绍了我国现行P2P网贷的操作模式,同时,就P2P网贷平台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等网络工具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近两年爆炸式增长,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上有很多创新,但由于P2P网贷的特殊性,作为新生事物又缺乏规范和监管,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本文根据P2P网贷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导致P2P网贷风险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针对P2P网贷涉及的不同参与者,提出了相应防范和控制P2P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欣 《金融与市场》2014,(10):36-38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发展。以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这些金融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支付快捷、效率高等优势。这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新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同时,发挥传统银行业务的优势寻找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尤其是与传统金融市场的结合所形成互联网金融,不仅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方便快捷.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了金融市场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我国P2P网络借贷为例,从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介绍其主要的商业模式,分析这种信贷方式的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为P2P网络信贷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楠  王阳帅 《时代金融》2014,(6Z):53-53
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在网络支付平台的推动下P2P网络贷款也得到很大的促进。相对于传统贷款而言P2P网络贷款平台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其信息也更为透明,风险控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这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P2P网络贷款平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P2P网络贷款平台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在网络支付平台的推动下P2P网络贷款也得到很大的促进。相对于传统贷款而言P2P网络贷款平台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其信息也更为透明,风险控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这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P2P网络贷款平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P2P网络贷款平台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借贷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诞生的全新借贷模式,它以银行借贷现实条件为实现前提,借贷者与借款人可直接通过网络凭条在网络中进行线上交易,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本文基于这种借贷模式,深入探讨传统金融会计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所受影响,再以此总结互联网金融企业P2P网贷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风起云涌,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进而探讨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希望借此产生一些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会计师》2017,(17)
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P2P业务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投资公司P2P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如何做好风险管控是当前投资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以"三农"金融P2P业务发展概况为切入点,分析了投资公司P2P的业务风险类型,并结合本公司的情况,以"四重"风控展开了对如何应对风险的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解P2P难题     
P2P营销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极大鼓舞,认为这是中国具备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中,除了第三方支付、众筹、金融超市,最富有想象力和冲击力的奠过于P2P网上信贷。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之一,但P2P网贷平台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业内最为老牌的宜信更是在争议中与行业共同“野蛮成长”。不过,近日,宜信爆出有8亿贷款已经坏账,贷款主体已经遭到多起诉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