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强 《价值工程》2013,32(5):154-15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加之日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紧急发展方式转变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便重点从多方面阐述如何加快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畅 《社会科学动态》2013,(11):127-128
加快转型升级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郑州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托于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增长极的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区域乃至一国的产业结构布局。本文通过列举不同国家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结合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快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转型,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为主要依靠智力支持和知识资源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对于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的、促进产业升级为途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结合对十八大报告的初步学习,谈几点体会。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面对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外需下降、增速趋缓、国内外竞争加剧等挑战,各级政府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  相似文献   

6.
刘志超  谢远艺 《价值工程》2012,(12):133-134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端服务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在产业转型都是如此。文章从深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深圳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提出加快深圳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娄底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资源型城市,为湖南及娄底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娄底工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娄底必须明晰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对工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决定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总体来看,全省的劳动力还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从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劳动力产业转移,优化劳动力从业结构,是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建  段婧 《河北企业》2011,(6):49-50
<正>众所周知,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联系紧密,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小企业如何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企业产品结构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措旌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但是,我国金融体制的利率、金融市场体系、融资结构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加大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完善以及鼓励金融创新,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12.
从广东实践看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省正处于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的前沿,给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广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结合当前我国各地经济和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我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在国际国内环境双重压力作用下,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企业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积累不够.不能有效支撑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兴安盟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不断地探索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难免会出现各种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兴安盟几家企业,了解到兴安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到外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的经验做法,通过对兴安盟和外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比较,提出了促进兴安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晨涛 《经济界》2015,(2):69-75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中国经济进行转型升级的变革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为河南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需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重点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新时期河南产业聚集区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创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当前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征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加速产业升级进程的有力抓手。为了明晰二三产融合的机理,文章首先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动因入手,剖析了二三产融合产生的原因和推动因素;明确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是市场竞争、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伴随二三产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详尽论证了该过程对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创新一优化”、“竞争一升级”和“消费引领”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玉泉  孙庆兰 《价值工程》2011,30(10):143-144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但是,在向低碳发展转型中,存在着产业层次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等结构方面的障碍。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建立碳交易机制与征收碳税等措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转型,加快了经济增长。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如人才短缺、R&D投入不足、创新效率低等。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转型的发展态势,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只有有效解决结构性问题,提高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从发展机遇看,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发展空间很大,动力转换不断加快,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大,转型升级困难,刚性约束增强,多元化利益诉求在市场竞争中日趋激烈。如何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快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