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迁徙自由是现代社会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在现代社会中,迁徙自由不仅包括公民自主选择居住地的自由,而且也包括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的权利,禁止地方政府对移居公民采取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区别待遇。在中国,宪法中的迁徙自由条款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西方古代世界的混合政体理论实现了向分权制衡理论的转化。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近代分权制衡理论只囿于国家权力在政府各部分之间分立与内在制衡,其实质则是在国王、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分权。它以资产阶级的效率、民主、正义为支配性价值。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现代民主运动的一次次高涨,社会正义这一新的价值凸现,分权制衡理论也得到了修正和新的发展。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家提出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人权和政权的分立与外在制衡等全新理论。其根本动因和直接目的在于追求公民的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经济功能观经历了从古典观到社会责任观和公民责任观的发展演变过程,该过程也是公众企业社会经济功能预期不断累加和多元化的过程。古典观单纯强调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观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民责任观赋予企业政治行动主体身份。这三种观点并非相互排斥和对立,稍后形成的社会责任观与公民责任观是对古典观的修正和扩展。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应关注和回应企业社会经济功能观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状况的理论思考,又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现代公民意识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非政府组织的实践活动有助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组织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的生成是现代社会政治体系趋于合理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仅要看相关民间组织(NGOs)的数量和增长态势,而且重在考察公民个体及其社会意识在促进政治体系良性发展方面的实际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王权主义视界中的权力本位、臣民意识、民本思想、崇圣观念等传统因素则是现代公民主体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内在蔽障.这就要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克制传统王权主义对公民社会生成的消解,由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臣民意识转向公民意识、民本观念通向民主观念,逐步实现公民主体重塑和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西方如何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西方是怎么样叙述并定义自身的,这个问题是西方社会的一大基本问题。本文在西方的原始语境中,对自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及各式概念、思想以及相关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进行串读,从中梳理出西方在确定自身身份认同过程中如何形成了进步史观,并成为了现代西方的主流叙事,以希望对现代中国寻求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之旅,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公民社会概念出现于17~19世纪之间,其理论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它是欧美国家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源于社会需求,公民社会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再度流行。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四大结构性要素之一①,是一种非官方的,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的、公开的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看,1980年代以后,经济改革最重…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美国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的西方自由史,从而探索如何实现现代人的真正自由,理解西方社会自由沦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发展权是人权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发展权是发展与人权的辩证统一,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方式和路径,人权的发展状况是评价发展成效的最终标准。发展权既是集体权利也是个人权利,发展权主体是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是发展权与马克思自由观的深刻一致性。马克思自由观阐释了生存权的基础地位、强调公平参与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的必要性、将自由支配劳动视为自由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发展权的阐释。马克思自由观包含丰富的发展权理论。将发展权问题与马克思自由观结合进行研究,可以彰显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获得发展权与自由观的双重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社会变革主体和路径的问题基础上产生的。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流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试图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中去,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如早期西方马克恩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派是运用西方分析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试图建构新的符合其理论宗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变体”,如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和方法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实质已经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旨和核心,无法完整准确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独立的公民社会能够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公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用理论引导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群体意识而轻个人自由意识,这对于我国青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有一定弊端.西方文学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的意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配第、斯密和马歇尔等人的观点被认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其后,舒尔茨等人系统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成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和成就已经广为人知.在政治理论方面,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观同样旗帜鲜明,在现在西方政治图景中,归属于战后的保守自由主义流派,同哈耶克一样在自由至上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战后的公共舆论与公共政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理论以其科学的交往实践观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现实价值。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其理论的现实意义更显其重要性。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对这几组关系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刘佳磊 《大众商务》2010,(4):112-112
在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代表着个体能否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以及获得怎样的认同。身份协商理论探讨的就是如何获得并保持身份。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对身份协商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在身份协商理论及相关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7.
刘佳磊 《大众商务》2010,(2):112-112
在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代表着个体能否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以及获得怎样的认同。身份协商理论探讨的就是如何获得并保持身份。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对身份协商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在身份协商理论及相关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近代民法的"从身份到契约"之后,现代民法又掀起了"从契约到身份"运动,人类开始了对自由的更高追求.实现人格的实质平等、实现民法的公平正义是"从契约到身份"运动的目标.民法的这一变革相应地引起了现代身份权体系的熏新构筑,伴随着传统身份权类型的衰亡,新的身份权类型成为现代身份权体系的中坚,身份权与契约一同承担起规制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理论缘起于西方社会,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其在传入中国之后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转变、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等都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我们必须正确解决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