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由于我国外债的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30%以上),借用外债的规模较大,加以偿还外债高峰期的来临,今后一个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方式。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方式——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作一比较分析。在1988年以前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合资企业的投资只占1/3强。  相似文献   

2.
举借外债和直接投资的比较选择赵宏近年来,我国境外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从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来看,基本上包括三大类:一是通过举借外债、证券融资形成的国际间接融资;二是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加工装配、项目融资...  相似文献   

3.
李军燕 《经济师》1997,(12):50-51
举债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协调与择优●李军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融资领域还是在国际融资领域,都同样应予以重视。就后者而言,恰当地安排国际直接融资与国际间接融资的总量与结构,着重处理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举借外债的均衡,对提高外资使用效...  相似文献   

4.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吸收外国的直接投资,即在我国举办外商投资企业等;另一是间接投资,即利用国外贷款。截至198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421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金额90亿美元,外国贷款金额331亿  相似文献   

5.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和重要的经贸伙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不仅贸易发展迅速,而且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已达约128亿美元。基本特征韩国对华投资起步较晚,主要开始于1992年,不过,增长速度却十分迅猛。资料显示,1992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仅为1.19亿美元,然而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的1997年,韩国对华投资已达21.42亿美元,年均增长78%。虽然随后几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一度下降,但它在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却没明显减少(见表1)。从韩方有关统计看,1993—2000年,韩…  相似文献   

6.
按现行分类,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及外商其他投资三种。1979-1991年,我国对外签订协议利用外资总额中,对外借款占52.2%,外商直接投资占43.4%,外商其他投资占4.4%,在对外借款中,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占47.6%;1982至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33%和4%,对外借款中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占44%。  相似文献   

7.
所谓外资,不但是指国外资金、外国的投资和援助等纯货币形态的资金,也指能作价入股的专利、商标、工艺技术和设备及其他资本货物。必须要指出的是:外资不等于外债。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属于我国引进的外资,但不属于我国的外债,它不存在债务偿还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利用外资政策取向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手段的思想来源于发展经济学的"两缺口"模型及其衍生的"四缺口"变形模型.依据这样的思路,利用外资的基本作用被认为是弥补储蓄、外汇和生产要素的所谓缺口.我们抽象地将之划分为外国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层次.鉴于现阶段我国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的水平,本文的研究将外资界定为外国直接投资.研究外资的作用相当于考察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活动对于东道国整体经济、各部门利益和各阶层民众福利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截至1991年6月底我国协议直接外资415.43亿美元,实际利用直一接外资176.30亿美元,截止1990年底,我国的外债余额525.5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457.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87.1%,短期67.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12.9%。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旧利用外资需求量仍在扩大,现有利用外资的渠道中起主导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债规模也在适度增长,但由于我国目前外汇资金的流通和周转速度还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外汇资金的利用不够平衡,出现国内外汇资金缺口较大,部分外汇资金却滞留境外现象。此外,国际局势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形式和渠道主要有对外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证券投资。以中国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