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剑虹 《东北之窗》2010,(13):17-18
10年磨一剑,今始露锋芒。2010年6月29日是海创周的11年庆。也是“中国辽宁(大连)海创周”上升为“中国海创周”的第一年。海创周作为辽宁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近年来为全国引进海外学子回国创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国家雨露     
王志彬 《东北之窗》2010,(13):23-24
4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0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新闻发布会传来好消息:海创周正式晋升为“国家级”——“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更名为“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从此,海创周不仅仅只是辽宁的海创周.而是上升为面向全园服务的海创周。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新区》2013,(8):18-19
由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指导。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海外学了创业周活动(简称“海创周”),近日在大连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4.
十年经营海创周已被打造成我国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成功品牌。在第十届海创周来临之际,大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对记者表示:今年的海创周已成为国家千人计划、辽宁省十百千工程、大连市海创工程的重要实施平台,因此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影响更广。  相似文献   

5.
杨跃承 《东北之窗》2012,(12):17-17
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举办了12届,它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品牌和效应进一步凸显。如今,海创周引进海外人才氛围非常浓厚、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非常新颖,已经成为连接世界创新区域的重要节点。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将继续积极配合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好海创周,真正实现人才回归、项目落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他们     
吕树龙 《东北之窗》2010,(13):29-31
他,见证了海创周10年风雨历程; 他,见证了“千人计划”的推进和发展; 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海外学子是怎样感受到祖国炽热的召唤。 他们,共同见证了海创周10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将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倾情奉献;他们共同见证了海创周是怎样将一座城市的呼唤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真正有志向、有能力的创业团体来说,却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天地。10周岁的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以下简称"海创周"),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交流平台。首办于2000年的大连"海创周",9年多来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海外人才的回归。在这些高素质、高技术、高管理、高创意人才的融入和强力影响下,一批项目与国内机构达成合作,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已拥有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大连软件加速器、大连创意孵化园、大连海外学子产业园等9个专业孵化器,拥有海外学子创办的企业360多家,"毕业"企业140余家。海外学子创办的企业已经成为大连高新园区、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的知名企业。越来越"火"的"海创周"已经真正成为"智者的盛会"。  相似文献   

8.
蒋剑虹  吴爽 《东北之窗》2012,(12):12-14
“2012中国海创周充分依托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及国家各主办部委的高端资源优势,力争将海创周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及实效性的国家级引才综合平台。”第十三届中国海创周开幕在即,大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栾庆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海外学子“回家”的路将更加宽敞。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我们注定比以往更感性,因为已升格为国家级的海创周,第12次迎来与海外英才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光;2011年6月,我们注定比以往更理性,因为被置于国家级引才载体层面的海创周,又谋定新方略来诠释"海纳英才·创业中国"内涵。首办于2000年的海创周,12年来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海外人才的回归。在这些高素质、高技术、高管理、高创意人才的融入和强力引领下,一批项目与国内机构达成合作,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蒋剑虹  吴爽 《东北之窗》2011,(12):19-21
5月12日下午,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的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以下简称"海创周")新闻发布会上,大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栾庆伟郑重发布:2011中国海创周将秉持"开放、共举、共享"的平台共建新思维,通过重点建设海归创业"孵化器的孵化器",培育海归创新创业力量,打造海创周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的第一入口、海归创业各方资源对接的高端平台。发布会后,记者就海创周升格国家级后引智新思路等问题采访了栾庆伟。  相似文献   

11.
归来     
张嘉树 《东北之窗》2011,(12):24-25
2000年6月29日举办的首届海创周,吸引了372名海外学子到会参加活动,辽宁省有14个市组团参加。当年底,仅大连留学创业园、留学人员企业就增加了30家。  相似文献   

12.
6月29日-7月1日,在“2011年中国(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上,乌鲁木齐高新区与4名博士、2名硕士签订了引才协议,与7名留创人员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创造出了新疆历届参加“海创周”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提出"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基于此,中国海创周作为国家级重点海归创业人才引进平台,无疑任重道远。对此,海创周主办单位中组部人才局、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从部委工作角度对201 1年中国海创周活动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14.
以贯彻国家‘千人计划’,汇聚海外高端人才为主题的第十届海创周,将围绕现阶段国家急需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展开吸引阵势,其主体活动包括五会,六展,七论坛。  相似文献   

15.
海创周日历     
姜啸琴 《东北之窗》2011,(12):40-40
6月29日,"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将在大连启幕,主体活动结束后,辽宁省各市以及省外有关城市还将举办后续活动。今年的海创周以"海纳英才,创业中国"为主题,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为宗旨,坚持"立足辽宁,服务全国",充分依托国家各主办部委的高端资源优势,努力提升人才、项目、资金、信息四大平台功能,全力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科技与人才交流盛会,其活动内容包括三方面:会议活动、展览洽谈活动和论坛沙龙活动。  相似文献   

16.
吴爽  苏航 《东北之窗》2012,(15):46-49
壬辰龙年,创业中国。今年是海创周的本命年,12年一个轮回,当年的青青小苗,如今已培育出无边的碧绿,充满着生机与活力。12年来,海创周已由地方级升格为国家级,她的双臂拥抱过1.4万余名海外学子,其中6800多人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3200多人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他们创办的企业达到了2100多家,他们掌握的技术获得了4700多项专利,他们创造的产值超过了5000亿元……  相似文献   

17.
因为海创周,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踏上了回家的路。一个星期内几千人次的流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也改变着国人观念。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适应辽宁省人才实际状况的政策法规系统,已成为辽宁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关键。而辽宁省在人才政策和法规系统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还存在诸多制约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为此,笔者认为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制定人才政策和法规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提高辽宁省人才规范性文件的层次,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并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人才政策法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东北之窗》2012,(12):18-18
今年海创周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业的特点。更多具有博士学位、深厚技术和工作背景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创业项目。就辽宁省来说,将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在海91、取得博士学位且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20.
海刨周日历     
姜啸琴  薛璟 《东北之窗》2012,(12):34-35
2012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6月27日-6月29日在大连举办。今年的中国海创周继续秉承“海纳英才·创业中国”的主题,进一步凸显“立足辽宁、服务全国”的宗旨,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主体活动结束后,辽宁省各市以及省外有关城市还将举办后续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