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饿病     
我有饿病,据我妈说那是我小时候没奶吃的原因.没奶吃后,大人为了喂活我就只好给我喂米糊糊,但米糊糊不对我的口味,更多的时候我是饿得青喊,这样久而久之我就得了一个饿病.一饿我就觉得天昏地转,心里像打摆子一样不平和,头上的汗也像流水似的直往下流.因而为了对付我的饿病,母亲丝毫不敢懈怠,她总是在吃饭时间到来时提前给我准备好饭.有时为了对付突发事件,母亲总是多留熟食.她对我说:“一旦感觉饿,你就自己在碗柜里拿冷洋芋盘.”  相似文献   

2.
每每到了冬季,便迎来了口福最佳的日子.水饺、地瓜、羊肉汤、腊八粥,或是一道甜甜的开胃红枣糕.不过,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冬天里的豆腐香. 在赶往集市的路上,我就听到从孩童口中飘出的一阵清音:"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哪就吃不...  相似文献   

3.
醉爱東山     
我思维告诉我:有广东就一定还有个广西,有河南也就一定还有个河北!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明确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会告诉我,我说的没错.  相似文献   

4.
我家的炉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我对自家烧火做饭的炉灶也就特别地关注.尤其是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的炉灶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我家有八口人.迫于生计,母亲不得不天天出工劳动,好多挣点工分,从而多分点口粮养家糊口.因为母亲每天出工回来很晚,所以从七岁开始,我就担当起为全家人烧火做饭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读书月坛     
梦想花开时时红我叫张立华,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少时贪玩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中途就辍学了.当时觉得没什么,后来参加工作才知道没有知识,处处受蹩.2008年天津市武清区农广校招生,我喜出望外.在咨询中,老师鼓励我说:“现在是知识时代,即使做农民也同样需要科学技术,国家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所以专门为农民开设了培训课程.认真学吧,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有成绩.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就到农广校来找我们.”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心中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6.
算盘情缘     
与算盘的缘分得从我过第一个生日"抓周"时说起,那天刚满一周岁的我从父母精心放在面前的一大堆东西里一把就抓起了算盘.父亲很高兴,说这预示着我长大后会做会计--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自此,我就和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记得有位诗人说过:"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多年来,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的理财观.尽管有些朋友认为我有点"偏激",但我却从中受益匪浅,我用我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百姓理财之路. 理财是一门学问.无论对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如此,因为"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前些年理财,我因为心里没个路数,所以总喜欢"借鉴",听人劝,吃饱饭嘛!于是,就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理财的"门道".上图书馆查些相关资料,上网探听一下各地理财的方式方法,虚心向周围的朋友们请教等.  相似文献   

8.
正值岁末年初.一天早上,我刚上班,局财务科就将全年的财务报表送到我的办公桌上.统计报表显示,2008年1月至12月,通过土地市场规范化建设,全市共实现土地收益4500万元.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我不禁想起30年前自己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情景.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还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每逢寒暑假,为了替家里多挣点口粮工分,放下书包,我就参加生产队劳动.记得那时我家住的是个有近百户的大村庄,当时整个庄子按人口、土地各半平分为两个生产队.  相似文献   

10.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我离开村会计岗位已经两年多了.在这期间,我曾为自己无辜下岗而苦恼.但转念一想,如今是改革时代,各行各业下岗的人多的是,他们都会与我感受着同样的经历,苦恼的心情也就平静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读完周士渊先生的<终生的财富>一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给我的生命之旅点燃了一盏心灯,将我前进中的险阻、暗礁一一照亮.它让我懂得财富并不像有些人所言遥不可及,相反,财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财富无处不在,因为财富就在你我身边.  相似文献   

12.
守住平凡     
从校门跨入农经部门工作已有二十余载,同学、同事中有的事业有成,当上了领导;有的下海经商,腰包鼓了起来.而一直身为基层乡镇农经员的我每月工资不及我那当老板的同学一顿饭钱.面对诱惑,我的心也曾躁动过,想过跳槽改行.然而,当我面对那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目光、那蒸蒸日上的农经事业,我的心头就会掠过几丝满足和自豪.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土地的情结,像一位久违的故人,永远有着浓浓的情丝.而我从小的梦想,就在这厚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我目睹身边的发展变化,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美好,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珍惜现在拥有的和平幸福.  相似文献   

14.
跳槽季节     
春天好像是跳槽的时节. 讨论这个话题,倒不是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很多年前就跳过了,而是最近接二连三的有亲戚和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想听听我的看法.其中有两个人的情况非常典型: 一个是大学毕业一年左右的年轻人.他因为学习成绩好,毕业后进了一家经营状况很好的民营企业.开始时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但几个月下来就情绪一落千丈,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另一个是在外企工作五六年的人,虽然觉得工作、老板、薪酬都不错,但看到和听到周围老有同学、朋友不断地换工作,而且似乎每换一次工作都涨很多工资,因此自己也就有了动一动的念头.  相似文献   

15.
    
站在2009年的海边回望,在农发行度过的十二年的时光犹如大海一样宽广无垠,那些欢笑、疲惫、悲伤、喜悦,如连绵不断的浪花,翻滚、跳跃着,向我扑来,撞击我的双脚,冲刷我的心房. 一切都起源于1997年的那个夏天,大学毕业的我与农发行完成了一次双向选择.回到家乡的我,面前展开的是一幅散发着稻花香味的图画.时值夏收,在前辈的带领下,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打码单、爬粮仓,记台账,看着打谷机扬起的粉尘,听着农民热烈的带着乡音的交谈,我在象牙塔中浸润的有些纤弱和矫情的心一下子就打开了,射进了火辣辣的阳光.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有苦也有甜,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四点: 坚持原则 在乡镇工作中,经常牵扯到政策原则问题.在这方面,我坚持"原则第一,情理第二"的原则,不论什么人说情,不合原则的事坚决不办.有些群众确有特殊困难,就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予以解决,并尽可能向办事人解释清楚.这样,虽说当时有可能得罪少部分人,但可使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事后大部分当事人也能认识到不能办的理由,对我并不怨恨.我也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原则性强的形象.慢慢地就没有人找我要求办不合原则的事.  相似文献   

17.
我叫顾仲跃,今年49岁,是蜜橘之乡浙江黄岩头陀镇汇头村人.近些年,我在上海的崇明岛承包瓜田,种植大棚西瓜,赚了不少.就说去年吧,我承包了32亩田,在黄岩农村合作银行贷款6万元,忙活了一年,赚了20多万元.说起我与黄岩农村合作银行的结缘,可全因为这圆圆的西瓜。  相似文献   

18.
不经意间,二十四节气就过了寒露了.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此时天气变得凉爽.我的家乡有农谚: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家乡还有农谚: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在后一句的农谚中有小麦播种尚红火的话,一个"尚"字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小麦的播种早就开始了.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听大人们念叨着:寒露两旁看早麦.这就是说,在寒露前后,田间就有青青麦苗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就知道,我家和一墙之隔的明花家有仇怨.按族谱,我和明花还是没出五福的堂兄弟,但父命如山,见了他们家的人,我也只能低头躲过,我俩虽然同一个班,但从未说过话.  相似文献   

20.
临近春节,时不时就会回味家乡的风俗与传统,思念家乡的亲情与民风,而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便是每年的年夜饭.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年夜饭就有一个特殊的规矩——蒸一大锅萝卜焖饭,每人必须吃一碗.萝卜焖饭很好吃吗?NO!就那种红皮萝卜,和米饭蒸在一起,稀稀烂烂的,还有一股萝卜特有的辣味,真的很难吃.我问过妈妈很多次,为什么我们家过年一定要吃这么难吃的萝卜饭,妈妈说这是老太太定的规矩,没得变.后来慢慢长大了,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每年萝卜饭照吃,却再也没想过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