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国纠纷事项是否能够以仲裁作为解决方式与该国的公共政策密切相关,各国将公共政策作为一道分水岭,有违公共政策的事项交由法院负责,而与国家利益没有冲突的纠纷则可以交付仲裁。除此以外,各国对于可仲裁性的事项也有几种分类标准,如和解性、商事性和财产性等,我国兼采几种模式。垄断作为与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具有可仲裁性一直备受争议。根据欧美国家对此的实践发展,各国都对于反垄断争议采取了越来越宽泛的限制,我国也应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以及《仲裁法》的对于反垄断争议仲裁的相关规定以及仲裁程序,建立着重于公共政策的司法审查,一步步完善我国反垄断争议的仲裁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网上仲裁中的电子签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峰 《商业时代》2006,(20):74-75
网上仲裁是ODR的主要方式之一。网上仲裁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新型仲裁形式,而电子签名在仲裁过程的实际运用问题是进行仲裁的关键。目前各国相继颁布对电子签名的立法,我国电子签名法的立法与实施,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空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及经济活动日趋频繁,跨国纠纷也逐渐增多。国际商事仲裁作为解决跨国经济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将越来越受重视。笔者认为未来的国际商事仲裁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对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弱化趋势联合国在1958年通过的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简称《纽约公约》),为各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确立了可操作的标准,但《纽约公约》所规定的许多条款的内涵仍可以作出诸多不同的解释,这给各国承认和执行他国仲裁裁决仍然留下了不少灵活性,使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执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近…  相似文献   

4.
张超 《商场现代化》2007,(25):285-287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争议事项可仲裁性贯穿整个仲裁程序的始终。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法律传统的差异,各国法律对争议事项可仲裁性范围的规定是不同的。依何国法律解决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学界存在理论分歧。遵循"分割论"的方法,本文分析了确定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法律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商事关系的发展,国际商事争议大量发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作为一项司法监督仲裁行为,已为大多数国家所规定和采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关裁决撤销理由的不一致,其中各国各个立法对撤销理由中的违反公共秩序的界定相当的模糊。本文从各国法律及公约中有关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理由中的公共政策引入,探讨了作为裁决撤销理由的公共秩序与其它撤销理由的关系,并且重点结合了理论界萨维尼的强行法两分理论及公共政策的三分法理论,结合公共秩序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经济学中效率和公平的思想,探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中适用公共秩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及执行中,法院只对程序进行审查而不审查实体已成为一项为绝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和遵守的原则,因而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的适用问题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的核心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非内国化理论对仲裁地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无论是纽约公约还是各国仲裁法却仍会要求必须符合仲裁地法。本文试从国际商事仲裁的现状及发展,对我国仲裁法提出几条建议,以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的国际商事仲裁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事仲裁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最重要的手段,而管辖权的确立是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当事人常基于各种原因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如何解决,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能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仲裁管辖权的理论学说,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和采纳,成为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本文从自裁管辖权原则的产生、存在的理论基础、世界各国在实践中的通行作法以及中国的实践和改进方案等方面出发,对该原则进行全方位剖析。  相似文献   

8.
相宇 《商场现代化》2010,(11):100-100
违反当地公共政策是法院拒绝承认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但是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限制公共政策滥用是目前各国立法和实践的趋势。"国际公共政策"概念的提出为限制公共政策滥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明确公共政策与可仲裁性、强制性规则和国际义务的异同。我国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在规定了公共政策例外的同时,也对于其适用进行了限制。  相似文献   

9.
周梦雯 《商》2014,(37):188-18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税收争端和它导致的双重征税问题,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巨大障碍,引起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因此,一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努力推动通过仲裁方式来解决国际税收争端。本文首先概述了国际税收争端仲裁方式的概念以及主要特征,其次,以美国、欧盟和OECD的国际税收争端仲裁方式的立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该仲裁方式的主要内容。最后,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之上解释了对于我国的解决国际税收争端的方式如何完善。  相似文献   

10.
陈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295-297
公共政策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主要和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有关,即当事人请求一国法院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的仲裁裁决过程中,如果一国法院认为,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有悖于执行地所在国家的公共政策,则可以此为理由拒绝承认与执行该外国仲裁裁决,起到的是"兜底防线"的角色。由于各国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影响,很难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以Parsons & Whittemore v. RAKTA案为出发点,对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其价值内涵,一方面是保证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是对于当事人公正审判请求权的救济。而为了实现当事人对公正审判的要求,有必要对法院的司法审查程序加以规范,使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我国涉外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贸易》2013,(7):66-67
作为一种与诉讼并行的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仲裁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经过各国仲裁实践不断碰撞磨合,最终围绕着"当事人自治"、"仲裁庭独立管辖"等核心理念形成了一套趋于统一的国际惯例。相比之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下简称仲裁法)颁布后,中国  相似文献   

13.
仲裁也称公断,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自愿将有关争议提交第三者即仲裁人或公断人审理,由其依据法律或公平原则作出裁决,并约定自觉履行该裁决所确定的义务的一种制度①。目前,仲裁已发展成为现代国际社会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一种通行制度,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有本国仲...  相似文献   

14.
“安格尔渴望理性治政时代的到来,让断有的首相和外相都认识到:无论引起纷争的事件多么重要,各国之间的联合仲裁永远是比战争更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法学理论的发展,催生了仲裁实务的新潮流。《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的出现,对于临时措施、合并仲裁、开放名册、仲裁调解、友好仲裁等仲裁制度做了大胆和有益的实践。本文将结合仲裁理论研究,对于以上创新制度在自贸区仲裁规则中的尝试进行分析,探求中国仲裁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 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方式很多,包括诉讼、仲裁、调解和协商等,其中仲裁这种“准司法”形式的方式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点——以当事人自主自愿为基础,保密性好,一般为终局裁决,执行比较有保障,而且往往费用低、处理及时,不大损伤当事人之间的业务关系等——越来越受到国际商界和法学界的重视。 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当代各国立法的趋势是尽量保证当事人的自主性,把法院的干预和审查限制在很低的限度。因此,国际商事仲裁庭(员)对当事人之间的商事纠纷作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3)
正当程序原则、高效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是仲裁的三项基本原则,对仲裁举足轻重。网上仲裁作为仲裁的一种新形式,亦应符合这三项原则。由于我国网上仲裁处于起步阶段,仲裁"三原则"在网上仲裁的适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透过仲裁"三原则"在网上仲裁中的适用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构想,以期能构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解决网上纠纷的网上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仲裁制度的概述我国仲裁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初,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商事公断处章程》被看作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仲裁的专门规定。建国后,我国先后建立了涉外仲裁和国内仲裁制度。涉外仲裁包括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国内仲裁则主要是经济合同仲裁,并曾经过了只裁不审、两裁终局制、先裁后审、两裁两审制以及一裁两审制和一裁终局制。然而,以往的国内仲裁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性仲裁,主要由设在政府行政部门内部的仲裁机构行使仲裁裁决权。1994年8月31日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第一部《仲裁法》,对我国仲裁制度的统一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已有14个法律、82个行政法规和192个地方法规对仲裁作出了规定,但这些法规只是解决某类纠纷或某方面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仲裁制度。《仲裁法》颁布对仲裁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并基本上统一了我国的仲裁制度(不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但仲裁法实施十多年来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未能完全实现立法的初衷。特别是它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加入W T O后所面临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同时也与国外仲裁制度的通行做法也存在一些差...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国际商事交往中,用仲裁方式解决彼此的纠纷已成为被各国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法。由于法律适用直接涉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各方都给予广泛的重视。法律适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体法的适用;二是程序法方面的适用。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供有关人士参考。一、实体法的适用(一)实体法的渊源(指实体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践来看,仲裁中适  相似文献   

20.
戚威 《消费导刊》2009,(18):154-154
仲裁证据制度是仲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仲裁的三大特性决定了仲裁证据制度的独立性。我国仲裁制度的诉讼化倾向导致仲裁证据制度缺乏独立性,从而影响了仲裁优势的发挥。仲裁证据制度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简陋,有必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