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首先构建一个包含16个指标的技术吸收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皖江示范区技术吸收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技术吸收水平提升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示范区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但示范区内部各市的技术吸收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技术吸收水平综合得分每增长1个单位能拉动示范区GDP增长336亿元,并且技术吸收水平变量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超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综合影响,这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有效地促进了皖江示范区经济转型增长。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是加速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客观评价皖江城市带战略效果,不仅对战略自身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借鉴。基于安徽省2006-2013地方市级数据,在固定效应回归基础上,运用面板DID方法研究皖江城市带战略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实施地区,覆盖地区获得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皖江城市带战略作用显著。最后,为了强化皖江城市带战略效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巢湖市作为试点示范区,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这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做好产业承接转移,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要创造性地、建设性地做好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工作,使皖江城市带转移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金融支持产业转移对策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间梯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手段.金融支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家级产业转移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主要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产业链融资研发薄弱、区域性融资平台亟待加强及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不够密切等方面,对此,应采取的金融支持措施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5.
孟丽  潘理权 《乡镇经济》2010,1(3):107-111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进一步认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内外部环境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最后,为推进和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为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是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科技人力资源是促进皖江城市带的迅速发展动力。通过与国内其它经济区相比,从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密度、结构、质量四个方面,分析皖江城市带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找出皖江城市带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了扩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提高其创新能力、改善其人才发展环境而应该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龙  张莹 《乡镇经济》2011,(5):67-72
商务成本既是皖江城市带成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和对外宣传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的一个关键指标。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马鞍山、铜陵、合肥三市商务成本综合得分位列前三;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的要素成本、营业成本相对较高;巢湖、池州、滁州三市制度成本得分较高;而巢湖、六安和安庆其他成本则较高;表明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整体结构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8.
发展文化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及其相关经营理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增强皖江城市带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也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优质的文化产品,促进先进的生产力的形成,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充分承接产业转移,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实证分析模型研究示范区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环境信息披露数量与质量呈上升趋势,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的污染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企业污染程度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促进示范区的环境保护,政府应完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监督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要更新企业环保观念,提升企业环境披露的主动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关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0.
荣兆梓 《乡镇经济》2011,2(1):25-27
文章认为加快发展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江北集中区应与芜湖市一体化发展,率先崛起。同时,集中区建设应产城一体,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江北和江南集中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程霞珍 《乡镇经济》2010,1(4):69-7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已正式拉开,其所受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载体逐步成形,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产业综合配套不足、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中面,晦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也面临诸多问题。为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必须用足先行先试的权利,坚持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培育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推介,改善产业承接软环境。  相似文献   

12.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当前产业转移的结构和趋势,从全国及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如何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杨昌辉  邓小舟 《科技和产业》2014,14(10):132-135
论文以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的创新产出,运用Theil指数,对每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差异。研究表明,以芜湖为核心的南部区域的创新能力稍弱于以合肥为核心的北部区域,这表现为2000-2012年间南部区域专利申请数的Theil指数均为负,而北部区域为正。但两个区域的Theil指数均向0靠近,而南部区域从负数逐渐变成0,这表明南部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更快。总体而言皖江城市带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面板数据探究能源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评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电力消费效率。结果表明,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此外,各省市的能源消费效率介于0.61~0.98,区域间差异不断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社会经济涌流。  相似文献   

15.
陆源  邹翔 《科技和产业》2013,13(7):21-25
选取能够反映R&D能力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皖江经济区9个城市R&D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肥、芜湖这两个城市要明显优于其它七个城市,皖江经济区各城市R&D能力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针对上述状况,提出提高皖江经济区R&D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7.
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8-2011年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增长依赖化石能源的投入,并且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相对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小。广东省在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应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