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本文在相关文献评述的基础上,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位商3种模型,从3个不同的视角对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中心城市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而相对差异在迅速缩小,多数城市的经济区位商较低。目前,辽宁省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十分显著。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如何进一步实现中心城市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区域竞争力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的互动关系,认为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互动协调发展将会提高辽宁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辽宁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进行SWOT分析,研究其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而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区域互动发展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控制变量人均GDP、城镇化比率第一产业GDP贡献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首先本文阐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现有的国内研究现状,对对外贸易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对外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概述;其次,本文运用2002-2017年在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设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外贸依存度为自变量,人均GDP、城镇化比率、第一产业GDP贡献率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并得出实证结论;最后,本文针对回归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关系到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在构建了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策法规     
国务院印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七项重要任务 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长三角地区 16 个城市的公路、港口、物流园区等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指标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就各指标来看,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已建成的公路里程数、港口码头泊位数、大型物流园区数等都相对靠前,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靠后。接着运用极差率和变异系数对2011~2015 年长三角城际间人均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差距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构建了人均GDP与人均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的面板数据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均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差距呈现出先拉大后缩小的趋势,后期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差距依然客观存在。人均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弹性系数一般大于经济发达地区,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正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中国地区差距较大的现实,本文从沿海—内陆开发开放联动的新视角出发,对各地区"第一自然"(先天条件)进行全新的"再发现",认为在中国扩大向西、向南开放的背景下,中西部内陆原本远离东部沿海的劣势地理区位可能转化为新的优势经济区位。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第二自然"条件进行"再创造"(重新改造),加快发展沿海次级城市,培育内陆中心城市及经济圈以提升内陆的相对区域经济地位,并在承认地区发展客观差距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逐步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地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的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 2007~2016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度, 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检验了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增长效应及辐射效应。 结论表明, 长江经济带的金融产业集聚实现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以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 基于实证结果, 本文提出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各金融中心的建设、 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而言,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缩小西北与我国东中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的最佳路径.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  相似文献   

12.
《玩具世界》2009,(9):39-4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加速发展,珠三角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区域内聚集了几十万家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200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实现2.9万亿,占我国GDP总量的g.9%;实现进出口6567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5.6%。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珠三角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制造业整体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意见》指出,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利用产业集聚测算方法对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间,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集聚度位居前4位的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服务业;大连市服务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具有专业化优势,但这种优势逐年减弱;横向对比发现,辽宁沿海经济带14个服务业的集聚度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优势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其影响因素来看,知识密集特征对服务业的集聚度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相应地,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与GDP的比率)和进口依存度(即进口额与GDP的比率)两个概念。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更重视出口依存度,它比外贸依存度更强调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且可以避免进出口贸易值的重复计算。从长期看,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是趋于平衡的。  相似文献   

16.
唐山市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唐山市港口资源优势以及唐山市腹地经济发展基础,研究了唐山市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困难,本文结合唐山市港口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结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室主任易宪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认为,各项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继续趋好,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题不是调整,而是保持各项政策的延续性。易宪容认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高增长、低通胀已成定局。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消费指数(CPI)、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表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易宪容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继续趋好,稳定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从新冠大流行时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的路径出发,评估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之间的权衡,分析后疫情时期疫情发展的不同规模对我国GDP、进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福利以及部门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小规模爆发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若疫情长期内持续小规模流行,我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居民福利以及部门产出均受到明显冲击;(2)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短期偶然性爆发并不会对我国的GDP、福利、贸易条件以及部门产出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主要是经济发展韧性抵消了疫情的短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宏观数据     
7.5%关键词:GDP增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这是2005年以来,中国首次调低GDP增速预期目标。4%关键词:CPI涨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基于AHP和灰色评价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河北省经济年鉴统计数据,选取GDP、地方财政收入、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等指标构成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河北省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位于环京津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唐山、石家庄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南北两端的城市经济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发挥各城市的优势资源是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关键,从而实现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