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滢  赵炜 《江苏商论》2011,(5):61-63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使用网络进行支付。但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却受到通信网络及安全性的限制,还未完全被大众认知和接受。这就需要政府、银行、移动运营商和其它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建立起移动支付产业链,为用户提供安全规范的手机支付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人的消费支付工具已经不再限于现金,而是扩展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甚至手机银行。随着手机使用的日益普及,这一现代化通信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利用手机进行支付,将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本文针对手机支付平台的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我国未来手机支付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前号。  相似文献   

3.
支付安全是移动电子商务及移动支付面临的最大问题。作者在对移动支付系统研究基础上,针对手机系统安全特性: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手机应用安全问题:客户手机丢失问题、下载到捆绑病毒的恶意网银软件等问题提出一套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13年开始,手机APP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监管主体交叉监管、监管缺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机制和安全机制、非法洗钱等都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反洗钱机制和信用评级机制,促进手机APP支付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继卡类支付、网上支付之后,手机支付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手机支付领域,日韩发展迅速并领跑世界,我国相关各方虽很早予以重视,但行业标准缺失和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各自为阵使得手机支付推广迟滞不前。目前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制定工作正在进行,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又被广泛看好,本文通过介绍其现状和未来规划,以期有助于这个行业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手机支付特性的基础上,从用户采纳行为的角度,通过对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大学生为样本的手机支付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移动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给出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蕾 《电子商务》2009,(7):42-43
随着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以短信为基础、基于银行卡支付的移动电子商务得到很大发展。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移动支付的壮大已是潮流所趋,它在中国的全面普及将会很快到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持续增长,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手机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手机的普遍使用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移动电子商务有望成为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手机支付方式作为电子支付的一种也逐渐兴起。文章主要是分析我国手机支付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对其高效快捷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年。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激烈竞争,各家企业的移动支付模式争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权,从而控制移动互联网的关键领域。本文对移动支付主要业务形态进行说明,同时比较了各种中国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并提出对中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的问题和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阳 《江苏商论》2012,(3):41-43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也进入到培育商业模式的关键时期。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营模式尚不统一。本文提出,应当构建起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三方结盟的模式,从而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2.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着传统商务活动的模式和格局,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商务理念和生活方式。离开了网上支付的参与,电子商务就停留在网上信息搜索和协议草签的阶段,无法进入实质性的交易阶段,同样无法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基于以上理解,文章通过对各种网上支付方式的具体分析对比,期望加深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认识,以更好地促进网上支付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对社会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对电子商务支付产生的影响出发,对中国特色的B2C和C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做出分析,并结合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和网上支付运行现状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Mobile Commerce     
Abstract

To Business-to-Consumer (B2C) companies, finding convenient and secure payment methods is crucial. While the most popular payment method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credit card, the common methods in Japan are cash on delivery, transfer of payment into bank accounts, and postal money order. The paper presents such issues as why credit card payments have not become the mainstream payment method in Jap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ther pay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mobile trend.  相似文献   

15.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系统主体包括客户、商家、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以及仲裁机构等.移动支付系统的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成员构成及运营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移动支付系统中,主体较多,而且各主体的目标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可能是完全信任、半信任或者完全不信任的关系.移动运营商、商家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客户对移动支付信任评价的关键.移动终端用户个人因素包括个人信任倾向、认知程度,移动商务网商因素包括卖家可信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移动商务媒介因素包括界面友好程度、操作便捷程度、交互性、移动终端的多样性,移动商务交易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保证、身份识别方式、位置敏感度、第三方认证、政策法规等.  相似文献   

16.
支付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深度挖掘。研究表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各具优势,各自的核心市场和利益并不存在严重重叠和排斥。双方相互弥补和配合可充分开拓市场。在未来发展中,银行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依旧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方支付将在网上支付等创新服务领域占据稳固市场。银行方面应完善电子渠道建设,拓展备付金存管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与支付机构的合作,积极应对金融传媒;介入电子支付链,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拓展新客户群体。支付机构方面应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差别化经营;加强技术安全合作,完善内控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严格备付金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稳健、规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球电子支付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具有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分工日益专业化以及向综合化发展与渗透的特点。纵观全球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出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格局与趋势为:产业分工继续细化,在各分工领域基本形成了垄断竞争局面,但各领域的参与主体又在不断向其他领域进行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阐述了网上支付的相关概念及国内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移动支付是在交易活动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手段,即将手机与信用卡号码链接起来通过手机代替信用卡来支付交易费用,它具有方便、安全、成本低廉等优势,但目前的消费观念、技术支持、利益分配、手续繁杂等多种因素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要有虚拟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两种基本模式。移动支付提供商应着力于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共赢;正确定位,积极开发市场;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交易安全;加强行业协同,规避政策风险;利用新技术,抢占新市场。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iveness of Branded Mobile Phone App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apps”) have generated substantial interest among marketers,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ir high level of user engagement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this presumably has on a user's attitude toward the sponsoring brand. This study utilized a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to determine whether using popular mobile phone apps affects brand attitude and brand purchase inten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these apps has a positive persuasive impact,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brand and also the brand's product category. The relevance of the product category makes no difference, but apps with an informational/user-centered style were more effective at shifting purchase intention, most likely because this style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user, and therefore encourages making personal connections with the brand. Experiential game-like apps were less successful, because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ho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how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mobile phone apps will be a key topic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